“在职党员进社区”作为一种活动载体创新,有效延伸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这一新的载体,通过以下四个制度搭建了一个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教育管理的平台:一是建立社区在职党员档案制度,社区党组织掌握在职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等基本情况,健全社区党建联系网络。二是建立在职党员身份公开制度,在楼道、宣传画廊等醒目的位置公开表明党员家庭户,党员通过佩带党员标志公开身份,加强在职党员监督制约。三是建立在职党员参加社区活动制度,激励在职党员积极投身“任一职做一事”、“余力奉献给社区”、“争做24小时合格党员”、“争当单位带头人,争当社区好党员”、“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进社区”等活动,促进在职党员自觉投身社区建设。四是建立在职党员表现情况反馈制度,社区党组织定期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反馈给所在单位党组织,作为党员评先选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 “双重管理”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在职党员提高非正常工作日的行为规范、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修养,增进责任感和认同感,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能力强、数量大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把在职党员纳入到社区党组织来进行“双重管理”,使党员检点在社区的行为,从“8小时党员”转化为“24小时党员”。
(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是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社区党建工作是整个党建工作的薄弱环节,“在职党员进社区”是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是在实践─探索─再实践─再探索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区党建工作的主体──社区党员也随着社区党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得到拓展和延伸。原有的主体是居民区离退休党员由于年龄大了,身体差了,思想、思维方式也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有一些力不从心了。后来加入社区党员队伍的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组织程度不高,难以发挥作用。随着城市工作重心下移,社区党建工作任务更多,涉及面更广,工作难度更大。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作为社区党员的主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空间明显受到局限;软弱涣散的社区党组织必然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战斗堡垒作用也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是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现实而紧迫的要求。
社会管理的多元化和在职党员在素质上的比较优势,使“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党建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职党员是社区中最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年龄轻、文化层次高、思想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具备了在年龄上、知识层次上、技能上的优势;思想活跃、思路敏捷、政策水平高,又具有一定的宣传组织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无论在单位,还是在社区,在职党员都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一支队伍。“在职党员进社区”,为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有利条件:一是双休日制度的实行,为辖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二是机关事业单位把它过去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剥离出来还给社会,为辖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三是家庭劳动的社会化,使辖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有了依附感和依托感,越来越关心、支持社区服务,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党员的模范作用得以发挥,而社区本身以前难做到的事,有了在职党员的支持和参与,就迎刃而解了。
“在职党员进社区”参与社区党的建设是深化和发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探索社区党建工作又一有效途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社区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的发展态势,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满足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发展的需要。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强化社区党员队伍主体力量,改善社区党员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为社区党建工作注入新鲜活力;另一方面可以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域,使之延伸到驻街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社区工作社会化、社会工作社区化的工作体系,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在职党员和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