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邮政体制改革面临的历史机遇
邮政企业的发展虽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同样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百年邮政发展的历史,形成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章,精华可以得到继承和发展,不需要重新摸索;二是六年邮电分营,邮政成功运行的经验,煅炼了一大批职工队伍,培养了干部职工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资集散速度的加快,物流配送业务、特快业务、商业信函业务、帐单业务日益突现;四是随着三产服务业范围的进一步拓展,邮政礼仪业务、门票型业务应运而生;五是邮政网络的存在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获取收益的资源;六是中间业务不断拓展——代收代发业务日益显示出创收的能力。
四、邮政营投环节的现状
分营后的邮政,落后的经济状况,发展成为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扭亏”成为摆在几十万邮政员工面前的头等大事,于是各种新业务、“代”字业务相继出现,从一定程度来说为弥补邮政传统业务的萎缩、增加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五年的发展结果来看,改革步伐滞后。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业窗口、投递场所设施落后,邮政的许多局所,既要承担传统的邮政服务,又要承担邮政金融及其中间业务,业务的种类和负荷并不亚于银行金融机构,可网点尤其是基层的网点在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上相对落后,找不到几个支局、所能够和银行金融机构妣美,部分支局、所甚至还有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危房,招揽业务的也不过是几把日戳、一两台微机终端罢了,有部份市州局中心营业厅大热天连个电扇都没用得如意,更不用说什么空调、防弹玻璃等防卫设施以及个性设施了;二是邮政员工的整体素质较低。邮电分营后,迫于收入的压力,过份强调减员增效,基本停此了有知识的人才进入,现有的员工基本上停留在原有的岗位上,流动性差,且文化水平不高,目前,营业、投递岗位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员工超过50%,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较为突出,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相当少,如果有也多半是函大学员;三是分配制度不够合理,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增收积极性;四是用人机制过于老套,留不住人才,特别是劳务工业绩再好也不可能与在职员工同工同不了报酬,干得再好也是一个样,没有追求,调动不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营投方面的部份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当今商品经济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现状,迫切地需要建立一支反映敏捷的、机动灵活的营销队伍。
五、整合邮政营投体制的必要性
邮政体制改革是迫切的,营投体制的改革更是必要的,如果不进行营投体制的改革,就不能涣发营业(销)人员、投递人员的精神面貌,就不能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邮政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就不能理顺营投管理方面的混乱局面,就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建立快速应变能力的要求,就不能激发营业(销)人员、投递人员对客户的亲合力和揽收业务的积极性,更不能实现邮政公用企业“以需定产”的特性——客户的需求都未被营投人员激发出来,何以进行生产?
六、整合邮政营投体制的方向
当前,邮政企业要达到理想的营销效果,就必须从“以需定产”的服务职能出发,从研究营销组合(即4P组合——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和无形产品营销组合—人员、有形展示、服务过程)着手,有选择地运用广告、营业推广、公关和宣传等一种或多种营销手段,结合自身的服务功能和特点,进行服务构想与定位,找准切入点,使企业的所有信息、定位、形象以及识别标志在任何场合都保持一致,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满意。由于邮政企业的服务是无形的,使得邮政营销和沟通更加复杂,不过,企业可以灵活运用各种营销组合,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并通过员工为顾客提供的服务活动以及服务场景来传递服务信息,而且邮政企业还要保证这两种渠道传递信息的一致性。这种更为复杂的营销沟通就称为整合服务营销沟通。他要求处于营投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都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营销战略和对顾客的承诺,为此,整合营投体制的方向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