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建立科学的行政效益评估机制。行政效益评估机制,是依靠专家或者社会评估机构,按照一定的评估方法和规定的指标体系,对行政者的行政结果按照普遍受益原则、群众公认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公开公平原则定期进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评估行为。行政机关的职责和行政对象的社会化以及行政行为和行政结果的持续性,决定了行政效益计量的不确定性。虽然仍可以划分出一定量的可以直接计量的效益,但是大量的、综合性的和阶段性的效益认定必须找出一种科学的、统一的评估方法来进行。虽然行政机关的行政职责各不相同,行政行为无处不在,行政结果千差万别,给效益的评估带来了麻烦,但是,由于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明晰的,其投入即直接成本是准确的、可计量的,而且大部分行政行为的结果也是可以对比的,如果加上基于行政成本的过程监控指数和社会对一定时期的行政行为所产生的行政效益的公认度指数,对行政的现实效益评估是能够实现的,对持续效益的评估也是能够接近客观实际的。行政效益评估是对一个单位一定时期的整体效益的评价,是在忽略了具体的单个行政行为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相对抽象的东西,但又要求具有相对的准确度和具体的可比性指标。因此,第一,要准确界定该单位的职责范围及其与整个社会行政的关联度,即衔接点的多少与重要程度;第二,要考察其行政结果对其行政职责的落实情况和在各个衔接点上的对接状况的影响程度;第三,要考察其行政结果对内部产生的影响状况和对行政对象的影响状况;第四,要考察其行政过程的衔接状况,包括基础建设、行政效率、责任区域等;第五,要考察其成本投入状况,包括资金的来源、节余、负债额度及偿债能力等;第六,要考察其行政过程中对行政对象的影响程度,包括行政对象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的增减状况等,必要时还可以考虑计入其行政成本。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占有上述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相信对该单位的效益评估结果就会比较真实可信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不少行政部门是权力机关,我们在考察其行政结果的时候,万万不能忽视效益转移情况。这种情况表现为典型的负债型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效益转移,即行政机关利用手中的权力,挤占、筹集或借用企业资金,制造所谓的政绩和眼前的辉煌,实际阻滞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或者使持续发展丧失动力。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把成本投入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行政成本效益评估的中心指标使用。
改进民主测评和群众评议体系,有针对性地扩大社会参与评价工作范围。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目前的年终或者阶段性的考核方法,把它作为一种广泛及时地征求民主意见的重要渠道,变一次性考核为日常考核,使之成为一种对各级干部的日常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二是把社会性民主评议转化为行政对象对行政者的行政行为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社会性的行政对象评价体系。这是适应政府即服务的理念,促进服务承诺落实,推进群众参政议政,强化社会监督,从而进一步推动行政公开、行政效率提高、群众观念增强的必要措施和有力手段,也是完善实绩考核体制的重要环节。它的操作方法实际上是目前实行的干部考核方法的扩充。首先,它扩充了参与评价者的范围,把对行政者进行的内部评价扩大到其整个行政对象,变成一种广泛的社会评价。其次,它扩大了考察队伍并丰富了考察方法,把原来的由个别人进行的工作变成为有关社会评估机构、有关舆论手段和专业人员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在这方面,目前各地都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经验可以借鉴,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拓展,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完整的社会评价体系。
一种好的科学的考核方法,不仅取决于它是否简便易行,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真实地再现客观现实,更重要的是考核结果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客观公正的使用。只有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单位和领导者政绩的记录,作为对干部提拔任用的主要指标使用时,它才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丁文选,现在河南国家税务局人事处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