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会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成效与展望(6)

2010-06-17 21:43

      (六)夯实集体合同工作基础,要求必须切实提高职工群众对集体合同的关切度和参与度。职工群众是集体合同工作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和生命力之所在。要增强集体合同的吸引力,提高其有效性,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引导、发动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平等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全过程,保证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审议权和监督权,做到协商议题从职工群众中产生,协商情况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布,集体合同草案在职代会审议通过,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监督,集体合同工作成效由职工群众评价,使签订集体合同真正成为广大职工群众的内在要求。

      (七)推动集体合同工作的深入发展,对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必须加强培训工作。我国开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以来,促进了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培育和锻炼了一支善于协调劳动关系,精通协商谈判,敢于维护职工权益的工会干部队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有部分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的能力素质远不适应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敢谈也不会谈的问题,成为影响平等协商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工会干部和职工协商代表业务素质,增强维权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各级工会组织要坚持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来抓,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面向基层,分类培训,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体制。在培训方法上坚持灵活多样,将专业培训和常规培训相结合,专题研讨和办会办班相结合,专业授课与专题辅导、模拟角色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使培训工作见实效、出人才,为集体合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素质保证。

      (八)集体合同制度的普及和深化,要求必须加快《集体合同法》的立法进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使我国的集体合同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对集体合同法制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但是,我国还缺少规范集体合同工作的主体法《集体合同法》,相关法规也不健全,有些程序性规定衔接得也不够好,导致集体合同工作中有的协商主体不明确(如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主体),执法主体不到位(政府职能部门),履约监督不落实(企业内部和社会监督),违约责任难追究(法律责任缺失),集体合同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这是我国集体合同签约难、履约难和监督难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集体合同立法,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依法建制,依法规范,把集体合同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推动《集体合同法》的立法进程,促使其尽早出台。同时,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出台地方性集体合同条例或规定,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做到有法可依,依法保障。各级工会还应发挥三方机制作用,加强宏观层面的立法参与和政策的制定,联合制定集体合同工作指导性意见,为开展集体合同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九)进一步拓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要求必须依托三方协调机制,加强对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将更加清晰,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大量涉及企业与职工在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溢出企业,凸现在社会层面,迫切需要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三方通过协商进行协调解决。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要求,我国已经确定了政府宏观调控,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自主协调的劳动关系调整原则,提出了以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为主要调节方式,由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三方负责指导,政府依法实施监督检查工作的目标。因此,进一步拓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作,必须依托三方协调机制,推进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为此,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准确把握新趋势,努力适应新要求,不断促进三方协调机制建设,使其在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协商,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组织政策参与、协调立场、反映诉求、调解矛盾、沟通信息、指导服务、规范行为的作用,是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企业转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合资、独资、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企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有些问题只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很难协调,需要更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介入,协调解决更广泛的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完善三方协调机制,更好地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如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工会要维护转制企业职工的权益和利益,就必须与发展改革委、国资委等部门进行协调,从源头上参与政策制定;在实施中,涉及职工下岗、身分置换等问题,还要与财政等部门进行协调,区分不同职工群体,进行具体维护;在再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方面,与民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更是至关重要;至于私企、外企职工利益的维护,与私企、外企管理部门的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扩充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成员单位,吸纳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某些议题的协商过程中,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加,增强协商的实效性,逐渐形成工会与企业代表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多边对话的格局将是大势所趋。

我国工会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成效与展望(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用扎实的厂务公开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