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清形势,互动双赢,构建银企战略伙伴关系
中小企业是银行发展的强大基础,银行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如何构建新型合作关系,实现互动双赢,是在WTO新形势下银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市企业深层次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银企关系的特点及走势
1.当前银企关系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四性”:
一是主体平等性。银行是特殊商品——货币的供应方,企业是货币的需求方,银企关系是遵循市场原则和价值规律下的债权与债务、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主体关系。
二是利益一致性。通过银行把货币资本投向那些市场竞争力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企业把借贷资金投向最好的发展项目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共同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是合作主动性。银行是向企业“供血”的主要渠道,企业是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银企之间必须主动合作。
四是对接的开放性。银行的信贷投入具有选择性和灵活性,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为银行提供了自由的对接空间。企业的融资对象变单一型为多元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合作银行、外资银行等多元结构的银行体系为企业融资创造了开放的金融环境。
2.当前银企关系的走势
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杠杆对银企关系的影响力日趋明显。银行作为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必然会忠实地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企业必须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项目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银行对接,争取信贷支持。
二是企业求贷愿望更加强烈,国家对中小企业信贷扶持力度逐步加大。目前,多数企业自有资金较少,直接融资渠道无法较好拓展,急需银行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国家将在信贷投向和规模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银企协作日趋稳定。企业成败主要在于市场,银行的成败主要在于企业。银行始终会选择那些资信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基本客户”,与企业形成一种比较稳定、密切的信用关系。
(二)银企联动和互动的障碍
一是贷款过度集聚,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减弱。按照市场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大、中、小型企业与银行融资合作的机会和条件是均等的。但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银行信贷资金投向主要集聚于大企业和大项目,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受到限制,融资空间狭小。
二是银行竞争意识不强,主动参与和服务不够。国家强化风险监管政策,一些银行责任人自身保护意识上升为工作行为的支配性意识,银行缺乏追求市场竞争力和商业利润的动力。国有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观念未得到根本转变,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尚待建立健全,操作程序繁杂,服务手段不多,主动了解、服务企业意识不够,不能与中小企业形成良好的融资合作关系。
三是企业资产状况差,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本低,资产负债率较高;闲置资产较多,资产质量较差;产品换代缓慢,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弱。银行贷款本息难以保证,使银行的投资积极性受损。
四是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资信度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老化,经营机制转换缓慢,效益不佳。一些国有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受“企业是国家的,银行贷款也是国家的,能拖则拖”的思想支配,还贷意识不强,甚至通过改组破产等形式逃避银行债务,不讲企业资信。
五是企业抵押能力不足,担保体系未建立。一些中小企业土地使用权权属不清,厂房设备陈旧净值小,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经营风险,地方担保体系未建立,中小企业寻找到符合银行条件的担保人困难。
(三)银企合作的契合点
一是从国家产业导向上寻找银企合作契合点。国家将重点培育和扶持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环保与生态以及科教设施等领域的发展。企业应当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产品作为银企合作契合点,争取银行信贷支持。银行只有把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产品上,才能有效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和收益。我市将扶优扶强医药、生化、食品等行业,PIC种猪、葛等5大项目进入了XX“百万工程”,四大园区和五大产业将进一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银行资金投向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