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研究(4)

2010-06-18 00:09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服务等重点领域,在研发设计能力、高端人才、服务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薄弱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应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市场分割,探索建立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尤其是在金融业开放、技术研发投入方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政策支持、商务服务的国际融合机制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应大力促进东部大城市率先进行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若干个具有金融服务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商贸商务功能、信息支撑功能的大城市,带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发展与功能提升。

  (三)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

  提高居民消费率和加快发展服务业,都同推进人口城镇化有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2008年的6.07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45.7%。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但从总体上看,工业化是主动推进的,是“主角”;而城镇化则是被动适应的,是“配角”。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工业占GDP比重,高收入经济体为26%,中等收入经济体为32%,中国为48%。我国工业比重明显偏高,而城镇化率明显偏低,表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这种情况同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高的基本国情以及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有密切关系。但这也表明,今后推进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经济发展应当从主要依靠工业化推动转向更多地依靠城镇化推动。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的阶段性变化的客观要求。

  城镇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载体,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都离不开城镇化。尤其是在现阶段,积极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要结合点,对于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具有重大作用。一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约为农民的3倍至5倍,城镇人口增加将带动消费需求成倍增长。城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增长,也将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空间。二是农村居民自给性消费和服务占很大比重,转为城镇居民后将被商品性消费和社会化服务所代替,在互相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彼此提供收入。这将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从而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城镇人口增加将促进城镇建设和城镇公共设施与服务发展,从而带动投资需求持续扩大。四是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将使其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成为具有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业者,并有机会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五是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有效使用有利于资源节约。城镇土地利用率高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用地也低于农村居民。只要在城镇扩大土地占用的同时相应腾退出农村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就有可能节约。

  积极推进城镇化,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人口总量比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特别是我国农村人口比重高,城乡、地区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显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完成,也不可能采取单一模式。因此,既要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若干大的城市圈、城市群,充分发挥其要素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并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人口;又要进一步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使其成为各类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生活服务业的载体,成为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途径。就近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也符合一部分农民工对生活习惯、费用支出和照顾父母等的实际要求。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解决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等实际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面。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限制,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的就业和落户问题。尤其要尽快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农民工进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如何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研究(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在工业经济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