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思考(5)
2010-06-18 01:33
回顾历史,美国、德国甚至包括法国,都是向十九世纪的英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挑战,通过自主增长战略获得成功的实例。当然,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往往是实现了自主增长的国家总是要迫使其他国家接受被动增长。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当美、德、法等大国开始与英国平起平坐时,这些国家就形成了新的世界体系,将世界其他各国都纳入殖民地体系之中。但由于运输及通讯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一不小心让日本逃出了被殖民的命运,在远东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此后的世界舞台主要由这些国家霸占,它们相互争夺殖民地,垄断世界市场,打起了一战、二战。二战以后,美国主导了新的世界体系,而且逐步把这一体系机制化,挑战这一体系的可能性的确小多了。五、六十年代原殖民地国家纷纷获得了政治独立,但经济上仍然无法摆脱这一体系的控制,逐渐又被全球化掉了——这时西方大国已经不再需要殖民地总督或傀儡政府,它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各大跨国公司总部就可以对各国发号施令了。因此,萨米尔·阿明在他的名著《不平等的发展》中才会感叹:外围国家寻求独立的每一步,都指向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历史既揭示了通过自主增长挑战或闯入这个世界体系的可能性,也提醒我们充分认识这样做的困难程度。目前社会舆论对中国自身位置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一忽儿觉得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下一个世界将是中国的世纪、太平洋的世纪,一忽儿又自轻自贱,觉得什么都不如西方。说中国强大的人(或时候),有一大堆数据,什么GDP上升到多少位,再过若干年就能赶上日本、德国,什么棉花、钢铁、水泥第一等等;说中国什么都不如人的时候,也有一大堆数据,几乎所有的技术都落后于西方,市场份额越来越被外企瓜分,一个接一个行业被挤出市场等等。其实中国当然不强大,因为整个中国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打工仔,GDP增长说明了打工规模的增长而已。但是中国也并不那么完全不如人,至少中国的航天技术是独创的,中国的核技术是美国无法制裁掉的。而中国庞大的工业产量则说明,一旦中国市场由主要中国企业来占领,那么中国企业完全可以以国内市场为根据地,以强有力的竞争者身份打开国际市场,而不必要那么谦卑地只是充当廉价劳动力。
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相比,今日中国面临的对手固然更为强大,但我们的起点也更高一些,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一个完备的教育制度,有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一批懂得国际经济专家,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队伍。就外部环境来看,只要中国看清形势充分利用各国矛盾,则纵横捭阖的空间是很开阔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如果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懂得国际国内大势的战略人才还不多,还有很多策略上、政策上的失误;那么今天中国已经有一大批这样的战略人才,完全有能力处理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
统一的中央政府、大国优势、较高的技术和经济起点以及历史经验的积淀,这就是自主增长的可能性所在。
五、自主增长战略中贸易和资本进出口的位置
自主增长战略和闭关自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闭关自守是指完全隔绝和外界的往来,使外界根本上从认识图式中消失。而自主增长战略则根本上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基于对世界和自身的清醒认识而采取的一种竞争性战略。正因为如此,资本和贸易的进出口才在自主增长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是自主增长的典范。它现在虽然高举着自由贸易的大旗,但一旦自由贸易侵犯了国内企业的利益,对经济的自主性构成威胁,美国很快会采取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从特别301条款到假借人权名义,从限制进口配额到逼迫对手开放市场,这些伎俩二十年来我们已经见得多了。目前,美欧香焦大战、美日钢铁大战正在向纵深发展,生动地揭露了美国自由贸易旗手的虚伪性。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甚至危机四起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却例外地保持了长达八年的增长,充分地表明了美国经济的自主性。当然,如果没有巨额外资的不断流入,美国新经济是不可设想的。但这至少说明,流入外资所带来的需求大部分被美国企业所吸收。
关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思考(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