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这些年的道德教育中,有一个很让人费解的现象:一方面是将德育问题视为重中之重的学校不惜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从设立专门的管理、研究机构(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等)到每周开设思想品德课,再到不定期去德育基地参观学习,形成一整套细致、周密的道德教育网络;而另一方面却上演着一幕幕血腥的道德沦丧的悲剧:从浙江金华的中学生徐力杀母,到中央音乐学院的大学生陈果自焚,从北京的14岁男孩残忍地杀害同学的妹妹,到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屠杀同学……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在这血与泪的交织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德育出问题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与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密切联系的共青团、少先队该如何与时俱进,建筑人格长城,为孩子撑起德育的晴空?
莫让德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
捧读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关于德育重要性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然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学习型社会中,片面的、短浅的“人才观”左右着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对知识的掌握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形成唯分是从的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智育是“宠儿”,德育则是“弃儿”,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在这本末倒置,“夹缝中求生存”的思维框架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陷入尴尬的境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态度决定一切”,社会对待德育的“暧昧”态度,学生的思想道德岂能不出现问题?
作为共青团、少先队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要从改变人们扭曲的“人才观”入手,通过各种形式、途径逐步引导家长、社会建构科学的“人才观”。
1、 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育的方向有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因此,共青团、少先队要予以配合,拿出具体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解脱出来,让孩子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教在今天,想到明天,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2、对家长进行系统、细化的培训。家长的“人才观”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普遍认同的、不正确的评价体制的影响,导致很多家长忙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考试,毕竟这比起“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之类的教育理念要“实惠”,根本无暇顾及考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俗、从众的态度导致了家长对人才的错误认识。有关专家表示:“现在做财会、做律师甚至做记者,都要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你才有资格做这些工作。但做父亲、母亲却从来不需要资格证,好像只要生了孩子天生就会做父亲母亲了。”的确,目睹现状笔者以为,对家长进行系统、细化的培训迫在眉睫,并且作为学校要勇于承担这项培训工作。故而,学校要通过父母学校、家长会以及网络平台对家长进行系统、细化的培训,培训内容可以涉及讲座报告、家教得失谈、经典家教等,可以由专家、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来谈。
2、 争取社区配合,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形成正确的
舆论导向。随着社区功能的日趋完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区的联系越发紧密,共青团、少先队应审时度势,利用好这块宣传阵地,通过横幅、广告牌等媒介以及与社区联合举办一系列文娱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人才的认识。
共青团、少先队联系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将“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的教育理念、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深入人心。
当然,转变人的思想,改变社会已建立的价值观是一件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工作,不可能一朝一夕见成效,但我们必须去做,如若不然,一切皆枉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