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童心都是美丽的,都是充满灵性的,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深藏着一棵种子,哪怕只感受一丝春风,这棵种子就会长出嫩芽,给人欣喜。他们是那么敏感,他们尽情地表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童心,用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塑就美丽童心,还要拓展生活时空,把真实的生活当作另一个思品课堂。《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1、借助媒体做“观众”
鲁迅先生曾说: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思品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再现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扩展辨析,用自己学到的观点来分辨是非,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例如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在学生认识到劳动使人变得聪明能干,使生活过得美好的道理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劳动使我们的家乡变大、变高、变美了》的录像片段,在学生明白了劳动使家乡富饶、国家富强的道理之后又立即播放《劳动最光荣》一曲,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悦耳动听的旋律唱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学生身心放松的过程中劳动的光荣却感油然而生。
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另一本教师用书,它通过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升华情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2、真情实景做“演员”
新课程中,思品课堂上的内容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很多故事是孩子经历过的,反映的是他们生活中发声的真实事情。有的故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苦恼和烦忧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但从道德发展的角度看,有些看似与道德无关的事情却隐含着道德形成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多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如:演示小品、实验操作,既让学生想想、说说,又让他们做做、练练,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
比如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现在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获取各种资料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电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便利。在思品课堂上不妨参照电视节目,像《实话实说》等,大家一定都看过,这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由此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就让我们微笑着看学生在自己搭建的“舞台” 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