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型课程遭遇尴尬

2010-06-17 18:58

  现在有些高中进行了课程改革,新增了“研究性学习”课,高一为每周必修3节课,三年共有15个学分,是学分最多的课程。可是这一课改“主力课”有的并未列入课表,有的列入了又常改成“物理”或“化学”课。那么,“研究性学习”为何遭遇困境?“说的是研究性学习课,实际上成为物理和化学的培优、补差课,哪有什么动手研究”?高一学生告诉记者,课表上虽列了“研究性学习”,但上课时,老师要么上物理或化学的新课,要么把知识点“讲深”,弄点竞赛题让他们“做一做”,然后再“讲一讲”。

  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一些重点中学没有什么大动静,基本上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比如学生可选择的研究内容很少,基本上还是统一上大课混个学分,还有学校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以物理等学科为主,成了变相的补课。不少学校认为,专门辟出课时来搞研究性学习,实在是浪费时间。

  “从外地高考方案来看,这一块没有专门的考试内容,谁会把宝贵的时间腾出来搞这些花样呢?”一所重点中学相关负责人说,高考是指挥棒,中学教学肯定是跟着高考走,除非今后我省高考方案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有所体现,否则这门课只能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摆设。

  “除了高考压力外,师资水平也是瓶颈。”另一所高中校长认为,“研究性学习”类似“课题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但目前,多数高中老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若老师点拨不到,既耽误时间,也影响学生探究兴趣,还不如上物理和化学课简单。”

  对此,一些教育部门的领导表示,研究性学习不能开成“理化和数学课”,也不能成为“培优补差”课。“它更深的含义是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合作精神、科研能力、动手能力等。这也正是新课改的任务之一。”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近年来,高考命题已体现出这一特点,通过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与新课标进行衔接。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外的知识,既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符合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三年后,将面临课改后首次“新高考”。届时,研究性学习内容应该会有所强化,那些忽视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有可能要吃苦头。所以,抱着“应试思想”的学校应该对研究性的学习加以重视。


高中研究型课程遭遇尴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创新组织部门文化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