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7)

2010-06-17 23:56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动手去做,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4.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如语文课程,已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教科书,而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书,起到了拐杖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语文所设篇目,逐步培养学生朗读、阅读理解课外文章和写作等能力。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要下一番功夫的。

   (五)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应试教育”下的教材,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或学生升学成绩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业务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行为上遵规守纪,“听话”,这是好学生,且评价学生最关键还要看期末成绩或升学成绩,往往某某学生在班级、年纪的名次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新课程要求“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建立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高度重视教师评价的改革,强调教师评价的促进作用

    各地结合实际,研究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符合新教材要求的教师评价体系,我认为要坚持三个原则:(1)发展性。以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注重专业与个性发展,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素质的提高过程。(2)差异性。注意教师个体差异,通过案例分析,确定教师发展的阶段性,符合教师实际。(3)非奖惩性。不把奖惩作为约束教师行为的法宝,让教师参与制度评价标准,体现出全面性、平等性、发展性、水平性的功能。

    2.建立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对学生评价体系

    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研究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的关键。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作到:

   (1)将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的功能。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与课程标准/教育目标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让学生知道怎样可以做得好一些或更好 ,激励学生向高水平目标迈进。

   (2)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目标的整合。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的兴趣等重要方面 。教师要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观察学生的平时作业,课堂上提出问题与对问题的解答,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与求知欲)、访谈、成长记录袋等多种方法,了解和评价学生。情感与态度渗透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之中,对其的评价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过程与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增进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而不是通过一些评定方法给学生一种等级。

   (3)学生评价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学生本人、同伴、家长、教师多个主体同时评价的做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本人的主体性以及同伴、家长和教师的积极性。

现代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转变(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党系你我心助学1+1社会实践报告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