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因为这个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
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教学,引导学生
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逐步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渐产生对新事物的兴趣
,是其学习新知识和促进思维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三动”——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 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
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
—符号”的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
表象”是相对应事物经过动作或感知之后 在大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媒介
,同时也是记忆的主要对象。最后在大脑中将所获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形成概念。这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认知发展顺序的一般规律。
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直接制约着我们的教学工作,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
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有关实物、图像等形象的感知和对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的领会,在大脑形
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中介作用建立相应的数学概念。
2.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任何一个
自然数、一个算式,都是客观世界中特定事物的数量或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这种纯粹化的抽象性,一
方面形成了数学知识本身最显著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障碍。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
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
才能进行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构成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
间的矛盾关系, 并且这一矛盾势必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如何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数学的思维障碍,妥善解决数学知识特点和儿童
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学实践经验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
径,就是在教学中切实引导好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和语言描
述去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
的联系,最终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上述分析表明: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既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
又是新课标关于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要求在教学实践
中的具体体现。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以及新大纲的要求,首先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