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县级科技行政部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思想观念的桎梏,以及主观愿望的脱离实际,致使县级行政工作的成效不尽于人意:很多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并不重要;或脱离实际,虎头蛇尾;或喊在嘴上,写在纸上,等等。如何发挥县级科技部门的作用,提升县级科技部门位置,展示县级科技工作亮点,应该是各级科技部门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县级科技管理面临的困境
按照《县(市)科技工作导则》,上级科技部门考核标准,以及编制部门的职能划分,县级科技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可谓“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但实际上,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好;什么都想干,什么都干不了;只能疲于应付,夸夸其谈,无所作为。
1、缺乏调控手段。县级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能没有审批权,执法权,甚至某些工作的中间环节转报权也没有;尽管能为基层提供服务,由于“能耐”有限,效果甚微;名义上每年有数目可观的“科技三项经费”,由于到位率很低,加上没有收费项目,实际除去机关必要的开支,基本上拿不出更多的钱办大事。从而与其他部门相比,位置不高,功能不强,“名声”不大。
2、工作不能彰显作为。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自身努力不够,工作不能融入地方工作主旋律,难以介入地方经济发展。有时尽管也搞些“科技活动”、“下乡活动”,但受各种因素掣肘,结果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成为应付科技考评的“花架子”工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显示。
3、文字材料繁琐冗长。我来科技部门三年,感触最深的就是文字材料太多。一是考评多,材料厚。现在每年几乎要搞三个考评:科技进步考评,党政目标责任制考评,年终工作考评,还有一些突击性的考评。每个考评都是一大本“含金量”并不高的材料,很像“懒婆娘的裹腿”。另外,这些考评取得的效果如何?这些上报的材料谁都看了?是不是值得推敲。二是统计多。我的感觉,有些统计不是重复的就是没有价值。譬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年终统计报表。什么是民营科技企业?你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做了什么?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大家都心照不宣。三是申报材料繁琐。现在搞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科技评奖等,都要报很厚的文字材料,有些表格栏目 前后重复;企业对此颇有微词,认为科技系统的项目材料多,成功率低,项目经费少,“过程”复杂。
4、队伍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县级科技部门单位小,办公条件差,人数少,平均年龄偏大,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渠道不多,积极性也不高,难以胜任工作开展。在这支队伍中,由于待遇低,“精英”流失,还要花很多精力应付各种文字材料,也就没有更多精力去做“正事”了。
二、创新县级科技管理工作的策略
做好县级科技工作,切实发挥县级科技部门的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坚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努力外,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到:“争取领导重视,寻求部门配合,创新工作思路,彰显效益作为”。但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正视现实,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1、 科技工作要争取领导重视与部门支持,努力强化功能
领导重视是做好科技工作的关键。科技与科技部门是两个概念,领导重视科技进步并不代表重视科技部门。现在领导事务很多,工作繁忙,不可能对部门工作都“高度重视”,需要我们主动争取。一是省市要加大对县级党政科技目标责任制的考评力度。这种考评力度不是体现在汇报材料上,而是在考核形式上要有较高级别的领导带队;在考核内容上,尽量简化,只考核实质性指标和工作,如科技与发展事业经费实际到位百分比,科技激励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领导在重视科技工作方面做了哪些实事等;在考核手段上,要把科技工作的考评结果纳入地方领导政绩考评范围,使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县级科技进步的“加油站”。二是省市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县级科技工作的扶持力度,包括适当帮助县级科技部门改善办公条件。三是县级科技部门要经常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工作,邀请领导参加重要科技活动,请求领导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
县级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2010-06-18 00:58
县级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