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4)

2010-06-18 04:37

    知识又是历史的产物,它总是在历史中应历史的需要而产生,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生成,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发展,随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科学知识也不例外,当代的科学哲学已经充分论证了这一点。但科学知识却是在逻辑的论证中排除了历史,它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④,它把知识都化作简约的公式和定理,它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不受人类社会历史所制约的,它崇尚普遍性知识而否定具体的地方性、个别性知识,它只讲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而舍弃具体经验、体验的表达……这种以逻辑否定历史的取向其实就是割断了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知识因此而失去它的根本意义———人之生活的意义。


    人和世界之间本来存在着多方面的相互从属关系,也是在这种多方面的关系中产生了世界对于人的多重意义,诚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对人是敞开的。但是,在科学世界中人与世界的多重的、开放的关系被单义化、单向化,世界对人来说只是被认识的对象,它所具有的只是认识论方面的意义,认为人只要认识了这个世界就可以征服它、占有它,就可以对它为所欲为。这种世界观从根本上忘却了人必须依存于世界,世界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相互从属的生存关系。人永远无法彻底征服世界,他们之间只能永远是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人的一切存在意义滋生的场所,它和人之间互相开放,从中生发出多种多样的意义,认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维,世界首先是人的生存家园,呵护和爱护世界应该是人之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此外,世界还是人们诗意栖息的场所,世界对人来说具有审美的意义。科学主义世界观把世界的意义单义化、单向化,人对世界的认识、征服、占有就是全部意义之所在。这也是当今世界和人类危机的由来。

    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来说,其本质的意义应是为完善和提升自我,是为了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但是在科学主义这种意识形态的统领下,学习的意义被异化。人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意义,同样也扭曲了学习的外在意义。正是出于征服和占有的最终目的,甚至知识的认识意义也不复存在。在一个商品化的社会中,知识也被商品化,成了人们用以交换他所要占有物品的商品,人们不再为了认识而去学习,而是为了分数、学历、文凭、证书……这一切“知识的代码”而学习,人们认为标有了这些“代码”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可以占有他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学习的本意荡然无存,学习意义的异化到达极致。

    世界和社会正在飞速发展,主宰我们教育的那种塑造知识人之信条是否也应当在实践与理论的批判中逐步地被解构?

 

注释:

①俞吾金.超越知识论[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③马赫.感觉的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41.

④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58.


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关于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考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