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在人员安排也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打破了老师包教的模式,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由家长支持参与,可以由社会各界的帮助,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交往互动的热闹的课堂。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 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评价功能上发生着根本性转变。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儿童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因此,它关注每位学生的活动过程,重视儿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重过程胜于重结论。或许,在某项活动中,儿童花费了许多精力,到最后却并没有什么结果,但在活动过程中,他却学到了许多相关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有了深刻的体验,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的回报,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随着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的方法也随之改变。本课程的评价可以采用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它多以描述和记录为主,真实、细致地再现学生活动、发展的过程,如:评语、访谈、成长资料袋、儿童作品分析、情景测验、观察等。
另外,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尺度也变得多样而灵活。在评价主体方面,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同时,让家长、同学、教师等共同参与,使评价更互动、民主。在评价角度方面,可以是分析儿童言行,也可以是收集儿童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信息。在评价尺度上,多几个尺度去衡量儿童,不追求整齐划一,而是看每一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发展,给每个孩子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探索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