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几点思考(2)
2010-06-18 14:56
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们一向强调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任的公职人员,对于那些思想观念尚未定型、将来也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却没有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反腐败知识和信息。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社会的主人。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外,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也是这些现象滋长的“病根”之一。如果学校片面重视智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付出了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的代价。这也是国家近年来大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央强调要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入廉洁教育内容的根本原因。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曾说过: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信仰;二是中国的下一代有没有责任感;三是中国的下一代能否实现廉政。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在青少年中进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不仅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现在,在未成年人中开展系统科学的廉洁教育已是全球共识。2003年10月,第58届联大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其中便包含开展“包括中小学和大学课程在内的公共教育”的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提出了“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青少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育,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从娃娃抓起,一是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开展廉政文化进学校活动、加强青少年的廉洁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全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廉政文化进校园应注重把握三方面内容
1、注重教育对象的多层性。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在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和熏陶,对孩子的廉政教育应是持续不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加强廉政教育的同时,还应对学校党员领导干部、广大教职员工加强廉政教育,营造一个廉政的校园环境。对校长、教师以及广大学生,廉政教育的重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对于校长和行政干部,重点在于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廉洁自律风范,着力构建思想道德和党纪法规防线,成为师生的楷模;对于教师和教工人员,侧重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严谨治学、廉洁从教的教风,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表率;对于广大学生,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长规律,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全面展开敬廉崇洁教育。
2、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对广大学生的廉政教育,要按照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将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与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使诚信守法、正直自律等良好的道德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小学阶段侧重“启蒙、感召”,培养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廉洁的基本行为表现;初中阶段侧重“明理、立志”,培养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奠定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基础;高中阶段侧重“修身、践行”,培养学生通过开放性的思辨,认清一些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和危害,树立规则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诚实正直、遵纪守法等廉洁品质,确立“廉洁光荣,腐败可耻”的是非观。
3、注重教育活动的社会效应。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它有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并不不仅仅来自学校,学校、家庭、社会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加强对孩子廉洁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但同样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廉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宣传廉政知识,把廉政文化进校园与廉政文化进家庭、廉政文化进社区等结合,利用教育的双向性,达到学生与家长、教师、社区相关范围内人员的互动,进一步放大廉政文化进校园的社会效应,将廉政文化进校园与整个社会的敬廉崇洁活动融于一体,充分体现其在社会“助廉、促廉、倡廉”系统工程中积极作用。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几点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