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共8大方面29条具体意见,涉及到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等方面。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这部文件的出台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内容,政策含金量高,有很多突破,而且传递了重要信号:中央政府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和动员民间资本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相当大困难。这既有中小企业自身原因,也有政策与执行的原因。业界、学界人士出谋划策,提出了为中小企业减免税收等政策建议。本次出台的《意见》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是对社会民间一些政策建议的积极回应。
中央层面一直相当重视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法》、“非公36条”等法律、政策均用意在此。应该说,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识形态因素已经淡化,但现实经济障碍依然存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法律不少,初衷也很好,但在地方往往执行打折,政策效果难彰。正如李毅中所言,意见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不完全是崭新的,很多是过去文件的完善、展开和细化。
需要指出的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能仅是应对危机的救急之举或一时之计,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有必要达成更稳固的共识。“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被称为“经济的脊梁”、“国际经济的重要支柱”、“经济的发动机”。由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有更大突破。
对于财税扶持这一块,《意见》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比如对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额减半计征,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10年底等等。但另外一些也可以做出具体规定的领域,在《意见》中仍然只是表达了政策取向,比如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倾斜方面。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采购合同份额的23%必须给中小企业,不同金额的合同中中小企业的分包比例、价格优惠幅度都有明确规定。反观我国,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法律却鲜少做出具体规定,这一块显然还可以有所突破。
这次《意见》中有许多“落实”、“严格执行”、“严禁”、“不得”、“严肃查处”字眼,这是针对地方和部门的规定。比如“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这条意见中,几乎都是这方面的规定,这表明中小企业发展孱弱的一个很关键因素,就是政府部门管制太多、权力过于集中、地方和部门利益超越公共利益而得不到有效规制。因此,通过金融、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同时,也需要在监督政府、分权放权等方面有所突破。
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其实都应是市场经济的平等主体,都应依照相同的市场规则进行竞争,或发展壮大,或淘汰消失,自有其规律。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恪守政府权力边界,就是对中小企业最好、最大的扶持。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单兵突破,它也与政治、经济方面的突破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