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要求,并强调指出要“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落实《决定》中的这些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
共卫生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所谓人的发展,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人之所以为人(即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当人们满足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需求以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有关方面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文化发展纲要。应当以此为契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方针,把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在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主要应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必须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生活的权利。这是在文化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精神首要的一条。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和基本的文化生活,应当如同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和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一样,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为此,应建立起必要的指标体系,涵盖公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如读书、观赏戏剧、电影、电视节目等。
二是应创造一个宽松、健康的文化创作环境,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真正爱护和切实保障公民的思想活力和创造热情。我们切不可认为,文化创造是知识分子和少数人的事情,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往往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文化领域在坚持“双为”方向的同时,应积极落实“双百”方针,不断激发全民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推动文化的繁荣。
三是必须遵循分类指导的原则,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对于公益性文化(如图书馆)、准公益性文化(如重点艺术院团),政府要集中精力管好。管好这两类文化,并不是说由政府包办一切,而是要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激励机制,在管理方式上可以也应当引进产业运作方式。对文化产业则应当交给市场,国家通过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规范其经营,促进其发展。为了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有必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借鉴日韩等国的经验,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予以推进,以求在世界文化产业的大格局中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四是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的责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改善全体公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目前,不少地方对发展文化产业很积极,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却漠不关心。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如果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没有原创性的文化生产,批量化文化产业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其所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极不相称,严重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公益性文化建设,如义务教育、学术研究、文学艺术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给以经费上的保障。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人为本》
2010-07-11 00:09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以人为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