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宣传,广为普及,让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深入人心
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大多数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主题,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在全社会叫响“八荣八耻”。
一是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上下功夫。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离不开舆论力量的倡导和推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积极运用言论评论、理论文章、通讯报道、专家访谈、群众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褒扬高尚品德,鞭挞不良行为,积极营造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在深入普及上下功夫。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在全国城乡广泛开展“八荣八耻”主题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要通过座谈、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运用宣传栏、公益广告、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普及教育。要充分发挥市民学校、家长学校、民工学校、农民夜校等各类基层宣传教育阵地的作用,组织“五老”队伍和有关专家,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八荣八耻”宣讲活动。要抓紧组织编写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通俗读物,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系统深入、生动形象的解读和阐释。普通百姓的街谈巷议在民间道德评判中有着重要作用,要及时总结推广“社区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小巷论坛”等有益做法,引导群众对身边的道德行为展开评议,在社区、街道、村镇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舆论场,努力扩大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覆盖面,把工作做到城乡基层,做到每个公民。
三是在进教材、进课堂上下功夫。荣辱观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主阵地在学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把“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体现到大中小学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之中,充实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科学规划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荣誉感和道德羞耻心。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学生。
三、重在实践,贵在行动,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蔚然成风
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八荣八耻”变成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变成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立足基层、着眼实践、注重养成,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融入到各种创建活动之中,让人们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精神实质,践行“八荣八耻”基本要求,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一是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荣与辱的抉择,不仅表现在事关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重大问题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把关注点放在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行为上,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自觉遵守“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要把道德实践渗透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中,让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奉献的过程中,感受真情、领悟崇高、体验光荣。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业务工作,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道德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贯穿到生产、经营和管理之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八荣八耻”的自觉性、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