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努力打造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平台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离不开档案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这两个支撑点来推动和保障服务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务公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对档案的需求日益高涨,市民个人查阅利用档案率近年来呈直线上升之势,利用者除了工作查考外,大多是个人查找工龄档案、婚姻档案、公证档案、知青档案、房地产档案等,还有人到档案馆寻找老照片。然而,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过程中,各地档案馆也明显感到了结构单一、资源不足的缺陷,不可否认,还有许多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档案尚未进馆,或者说未全部进馆。因此,今后,档案部门应着手研究优化馆藏结构的方法,加强向社会接收和征集档案,对于一些家庭或个人档案,也可通过接受捐赠、购买等方式收存起来。还要更多地接收公众喜闻乐见的档案材料,如照片、录音录相资料、收藏品、纪念物等,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愿望。同时,加快网络数据库建设,以资源共享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如切实解决档案部门参与电子政务资源建设等问题,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总之,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努力,不断拓宽档案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可以为增进档案工作的服务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有效的服务平台。
(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保证档案服务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各种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开始广泛运用,人类社会步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其显著标志就是几乎所有信息都被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1”、“0”代码进行管理,这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使档案工作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使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检索智能化、用户使用方便化,即以数字化信息为档案管理内容,以计算机为管理手段,以网络传递为利用方式的一种新型档案管理系统。当前,各级档案部门应当依托电子政务工程,把现行公开文件信息化纳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化加工步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开文件目录信息和全文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公开文件计算机查询,触摸屏自助查询和网上查询,同时加强区域公开文件信息共享建设,构建共享信息网络。
(三)开展现行公开文件利用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为民服务,特别是保护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团结互爱、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是政府工作关注的重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纷纷成立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开展现行公开文件查询服务,打破了现行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档案的内涵和外延,将以关注历史文献,汇集地域文化、历史档案遗存为主的档案馆推到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上,也将档案工作扩展到一个新的视野。现行公开文件查阅中心的建立,开展与百姓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资料的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馆更新观念、服务大局、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架起了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
(四)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是每一项事业兴衰的关键因素。档案事业能否兴旺,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队伍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势在必行。
档案工作既是一项业务性工作,又是一项管理服务性工作。这就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档案工作者,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发展,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形成,这些都对档案业务的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各级档案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档案工作者也要把学习作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把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必然选择,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拓宽视野,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