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友爱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的和谐决不意味着利益的单一性,而是各种利益群体和思想观点同时并存,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范畴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充满活力,或者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要有发展活力,就要推进改革开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在政治上要有活力,就要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文化上要有活力,就要培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活力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上。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所谓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是相对混乱而言的,有序是相对无序而言的。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一个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的社会决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要做到社会有序,就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具体来说,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能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对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市场、企业、政府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市场运行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在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关系上,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和谐社会,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纠正和克服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而求得发展的片面观点和倾向;要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人和自然双盛、自然和社会双赢,使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在经济发展中决不能超越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