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是一次文明的盛会,也是一次国力的比拼,大型展馆每个都需要数千万美元的投入。作为在发展中国家首次举办的世博会,本次上海世博会更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并为参展国提供各方面的积极协助。“目前,虽然一些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依然充满热情,受金融风暴冲击较大的冰岛就是在较困难的经济形势下签署了参会合同。”
据估计,上海世博会期间,将会有7000万人参观展览。这一数字将突破1940年大阪世博会6000多万人的参观者人数最高纪录。朱咏雷介绍,世博会期间,平均每天将有40万人进入3.28平方公里的园区,这给运营带来很大压力。目前主办方正在制订和细化各种相关运营方案,以保证巨大人流的顺利进入和安全参观。
朱咏雷介绍,近年来,上海加大道路建设等市政工程规划和建设力度。轨道交通方面,目前上海每天有超过100个地铁交通站点在同时施工。世博会开幕前夕,上海轨道交通通车里程预计将达到400公里。届时将有5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达世博园区。有约一半的参观者将搭乘轨道交通工具进入世博园区。这不仅使这座大型商业和金融都市平添轻灵和便捷,也将保证世博会期间人员的有序流动和货畅其流。
世博会期间,巨大的人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集结在上海,必将带来巨大的城市压力。朱咏雷认为需要集合全国的智慧,利用长三角的地域优势共同化解压力。如在住宿方面,上海现有的宾馆不能完全满足参观者的住宿需要,这就要将人群分散到上海周边地区,这样不仅能缓解上海城区压力,也给周边地区带来机遇。同时主办方也在考虑在世博会期间以家庭自助方式吸纳更多游客。
在上海世博会筹备和建设过程中,主办方尽量降低成本。在追求科技办博、安全办博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勤俭办博的口号。以此为指导,在园区建设中坚持再利用原则,改旧如新,能用则用,减少新建,保留和利用了很多原有的老厂房。
朱咏雷最后特别介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两大创新举措: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位于浦西世博园区内,占地约15公顷。汇集展示各国在城市建设及管理中的出色案例。目前组织者已从100多个报名国家中遴选出14个实物案例和40个其他展示案例。主办方希望通过对城市社区建筑、文化遗存乃至城市交通、给排水等优秀城市案例的复制和移植,直观重现各个城市的建设智慧和骄傲,具体而微地向参观者提供现场感受。
相对于人类体质和力量比拼的奥运会,世博会更像是一场不同国家间科技水平、思想深度和创意能力的较量。“看世博会如同是看一场场声光电精彩纷呈的电影,又像是走进五光十色的环球主题乐园。”朱咏雷认为,如果说奥运会强调的是公众参与共同体验,世博会则偏重于参观者的个人感受和个体体验,更强调个体间的差异性。而互联网恰恰是提供个体感受的最佳传播和互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