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科学发展观明确审计什么,解决审计内容问题。要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所有审计工作中,围绕改善民生的中心工作,加强民生审计监督和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公共财政”理念,加强民生审计,主要是盯住新增财力投资方向,盯住社保、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资金,盯住惠民利民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民意,反映国家惠民利民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对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对环境保护资金和政策的审计监督。要积极推行绩效审计,实行全过程监督,促进政府落实绩效问责。明确绩效审计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造和谐社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监督手段,是行政问责的重要基础;要加强绩效审计研究,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一体化全程监督的思路,探索我省绩效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技术方法,事前审计要注意揭示管理的薄弱环节,促进建章立制,将防范风险关口前移,保障经济活动正常开展和资金安全及有效使用;事中审计要及时发现经济活动运行过程的漏洞和问题苗头,提出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建议,纠正偏差,达到控制的目的;事后审计要注重发现和处理问题,评价履行责任情况,追究责任警示后人,完善规章制度。当前要以中央扩大内需,解决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的政策为中心,以揭露损失浪费问题为重点,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保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施行。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怎样审计,解决审计方法方式问题。要努力创新审计工作模式,构建全方位的审计监督网络,切实推进审计工作一体化。一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实体网络,要统一工作目标,形成各审计主体协同作战的实体网络,实现审计资源和成果共享;要实现审计机关之间上下联动和其他监督部门的左右互动,真正落实审计法规定的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职责。要通过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监督,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核查,通过各审计主体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审计组织体系的作用,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信息互通、成果共享;协同配合、互相监督”的审计工作模式。要与党委巡视组、纪委和纪委派驻组及各种监督机关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机制,放大审计工作的效用。二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联网监督,推行“网络化审计”工作方法,建立全省审计机关网络沟通和指挥的平台,打造审计一体化新模式。要紧扣预算执行审计主线,所有审计项目首先要考虑如何实现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的总体目标,其次要考虑主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再次才考虑各个审计项目的具体目标。要通过审计监督网络的构建,在事前、事中敏锐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要建立审计监督常态机制,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作用。要发挥预防、预警、治疗的作用,建立具有威慑力的常态审计制度,一要科学配置各类审计资源,将审计管辖内的经济事项都纳入审计监督视野,实现审计的全面覆盖,让所有被审计对象意识到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审计监督之下,形成常态审计威慑机制。二要突出对重点事项、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事关发展大局、政府领导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要工作上。三要建立“年度联系制度、随机抽审、结果公开”相互联系的常态监督机制,以少量的审计项目实现全面的审计威慑。四要建立审计对象基础数据库,收集审计管辖范围内的所有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经济事项的信息,通过定期报告制度实现常态和全面监督。五要设立审计业务年度,以审计结果报告上报的时间来确定审计业务年度的起止时间,省级可定为当年7月1日起至下年度6月30日止,有利于审计业务与审计结果报告在时间上一致,有利于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来安排项目计划,有利于将年度审计结果逐步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