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工程。以增强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好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计划”,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市、县和基地、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有机蔬菜认证面积万亩,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8.6万亩,新增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8.4万亩。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6420万美元。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有一定基础、规模、产品质量和信誉度较高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积极做好商标注册和申报原产地保护工作,努力争创省级、部级和国家级农产品名牌,年内力争每个县市区认定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5个,努力打造**农产品优质安全绿色的特色品牌,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依靠科技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瞄准省内外、国内外先进水平,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开展协作攻关,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中的推广应用。采取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地农户双向选择、利益挂钩、技术承包、结对联姻等有效形式,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组织实施好良种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沃土工程、农业丰收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广应用设施农业、高产高效模式化栽培、农作物免耕栽培、化学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旱作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等重大农业实用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一批品质好、有特色、效益高的新品种、新技术,搞好技术集成和组装配套,加快农业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力争全市粮食平均单产提高10公斤以上,经济作物平均亩收入提高50元以上。抓好青年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业专题培训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和创业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市、县、乡三级农业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把各级农业网站打造成面向“三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显著提高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进村入户率。
五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以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水平为目标,围绕培养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坚持抓好常规技术培训的同时,整合社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农民工培训规划》,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加阳光工程投入,扩大农民工学员受益覆盖面,加快我市农村劳务输出以“普壮工”为主向以“技能工”为主转变,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自主创业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坚持“整体转移为主,分散转移为辅”,外抓拓展,内抓挖潜,瞄准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鼓励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输出服务中介组织,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搞好规划与引导,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小个体、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年内力争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8万人。
六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农业循环型经济和生态农业,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统筹规划,整体安排,综合开发,加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大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林木覆盖率和小流域治理率,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加大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力度,消化农业废弃物,着力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