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培育造就新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要把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工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县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技术的比例要达85%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程。通过大力度组织、多渠道培训、全方位服务,不断扩大劳动力输出范围和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5万人。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培植**缝纫、面食、挡车、化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大力实施农村经济大户培植工程。要重点发展规模经济大户,培植农民中产阶层。农村规模经济大户是新的经济群体和经济力量,代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先行者。“十一五”期间,要通过政策扶持、发展引导、环境保护等多种措施,努力培养一批大粮商、大棉商、大菜商、大畜牧商、大水产商和大运销商,让更多的农民拥有自己的财产,跨入中产阶层行列。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工程。建设新农村,核心是富裕农民,关键在于推进农民投资创业。2004年我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分析其构成,来自三次产业收入比重为42.7:28.2:29.1,资产性收入比重偏低,与同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451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754元相比,差距就在资产性收入上。打工增收虽然立竿见影,但是空间有限;创业增收虽然难度较大,但潜力无穷。“十一五”期间,要把主攻资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民投资创业,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龙头加工企业,吸纳转化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突出“小商品、大市场”,“小规模、大群体”和“凤还巢、企回迁”,通过典型示范、市场连接、“龙头”引路、“大户”带动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民营创业链,尤其是鼓励农民直接掌握生产资料,进行经营性创业,实现由“劳务型”向“老板型”转变。同时争取更多的能人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形成滚雪球式的创业叠加效应,努力提高农民的资产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自主创业人数要达6万人以上,投资总额20亿元;新增创业人员4万人,新增投资额15亿元。
3、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倾力打造农村建设新面貌。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创建江苏省城市化示范镇和江苏省康居示范村为契机,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建设思路,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推进建设,高效能实施管理,高水平经营运作,着力改善村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一是明确发展目标。从2006年起,通过“一年典型引路,二年逐步推广,三年全面展开”,力争在2010年前,建成1个江苏省城市化示范镇,1个江苏康居示范村,8个创建整治村。突出抓好重点中心镇和试点中心村建设,建立一批“规划合理、设施齐全、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示范镇村,以展示我县农村现代化建设新风貌。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个性化”的要求,将镇村规划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实行集聚发展,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三是突出功能定位。坚持产业兴镇、产业兴村,根据生产条件和经济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区域,使村镇成为集聚资金、项目、信息、物流、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选择几个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和区位优势明显的镇作为重点镇,在资金、政策和领导力量上倾斜。对确定为示范镇、示范村的将享受资金补助、建设用地、建设审批、干部使用等方面优惠政策。高标准规划,快速度建设,拓街道、兴市场、建小区、抓配套、治环境,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产业兴旺、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区域中心镇,充分发挥它们在全县村镇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