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回顾与分析(2)

2010-06-17 23:14

(五)带动能力增强,收入增长水平跨上新台阶

“十五” 期间,随着国家“三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相关政策、机制的完善,农户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增长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全市参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农户由2000年的46.1万户增加到2005年的73.8万户,增加27.7万户,增长60.1%;农户参与度由2000年的26.2%增加到2005年的42.3%,增加16.1个百分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户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参与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户均纯收入7072元,比2000年增加2026元,增长40.2%,年均增速达7.0%。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

(一)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发展现象仍比较明显

一是规模偏小。目前,全市形成的25个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中,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仅12个,实现销售额259.3亿元,占全部产业销售额的86.8%。也就是说,其余13个主导产业规模普遍偏小,年平均销售额仅为3.0亿元,处于较低水平。

二是结构较差。目前,全市形成的主导产业中,许多地方仅是将原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贸市场和政府性质的行业协会等农户统计到一起形成的,产业的突出形态是“头小尾大”,虽然逐年有所改善,但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是主导产业类别集中,优势不突出。从全市25个规模以上的主导产业的类别看,存在着主导产业类别较少,品种单一,结构集中程度高,主要集中在蔬菜、禽蛋、果品、生猪四个品种上,仅这四个品种就占到17个,占68.0%。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其直接后果就是在低水平上的大量产品生产过剩,价格下滑,生产效益下降。

(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优势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虽然我市已初步实现了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但与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的龙头企业还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①低水平多,龙头企业有较大幅射能力的少;②农产品粗加工多,有较大加工增值能力的少;③大路货产品多,特新名优产品少;④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松散的多,紧密的少。

目前,我市现有的176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9.1亿元,而45个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就达到217.8亿元,占全部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80.9%,这表明虽然龙头企业个数不断增加,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巨”字号、“大”字号的更是寥寥无几,象三鹿集团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特别是叫得响的名优特新产品更是屈指可数。

(三)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

专业市场作为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主要的龙头经营组织形式之一,近几年发展逐渐趋缓。2000年,全市有年销售收入(市场利润、税金和费用之和)500万元以上的专业市场15个,到2005年发展到22个,五年间增加了7个;2005年专业市场销售收入为8.9亿元,比2000年增加4.0亿元,增长81.8%,年均增速为12.7%,比同期龙头经营组织平均增速低12.8个百分点。在龙头经营组织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5.5%下降到2005年的3.2%,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品销售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不断发展,产业化利益联结方式逐渐由随机的市场买卖向较为稳定的方式发展,专业市场的带动性逐渐弱化。

(四)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仍较松散

龙头经营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式及紧密程度如何是衡量产业化发展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2005年全市219个龙头经营组织中只有77个与农户有定单关系,占35.2%。在定单关系中实行保护价格的只有11个龙头经营组织,有42个龙头经营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方式是采取价格随行就市。从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系情况看,联系的60.9万农户中有合同定单关系的只有20.8万户,占联系农户总数的34.2%,游离产业组织外自发性的种、养散户还占有一定的比重。多数龙头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还是买断关系,订单农业履约率较低,“不履约”或“跑单”现象时有发生。这表明,目前的产业化利益机制仍较松散、薄弱,稳定性较差,定单生产仍较处于较低层次,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回顾与分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