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在增长方式上,正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
过去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各地在三方面发展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提高农产品加工档次和水平。各地越来越意识到,最终决定企业生存的还是靠提高科技含量和企业素质,这是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很多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注重技术进步成为龙头企业的自觉行动。二是抓标准化的力度明显加大,过去没有找到实施标准的途径,现在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有效途径,使标准化的实施成为可能。部分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了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与国际标准接轨,在采用国际标准、改进设备、加强检测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三是重视实施品牌战略。多数地方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通过组织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订货会、各种节会、招商会、外出考察等方式,帮助企业打造出若干个品牌产品。
2.4 在利益联结方式上,正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
在这方面现在有几个新亮点:一是适度规模经营。各地越来越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如何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很好的探索。目前,养殖业规模经营已有成功模式,如国鸿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方式,企业与农户共同兴办饲养小区,集中饲养,分户经营,统一服务,形成了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环保、防疫和带动农户等问题,解决了畜牧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保障了产品质量安全,扩大了农户的饲养规模,在探索农业适度规模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新余市渝水区因地制宜,规范管理,通过土地的有序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在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二是中介组织有大的发展。随着产品安全要求的提高,各地都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方面来考虑,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据统计,2002年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合同关系的比例为52.5%,比2000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其中有订单关系的比例为37.8%,比2000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基本判断二:近几年,我省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与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形势要求相比,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激烈竞争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数量、规模及效益等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创新动力不足。
机制创新动力不足。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实践来看,凡是注重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龙头企业活力都很大,后劲也很足,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反之,企业发展就不快,甚至陷入困境。在这方面,我省尚有相当差距。部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不快,改制、转制和重组未有实质性进展;部分虽已改制,但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导致经营者、投资者、劳动者三者积极性都不高,因此效果不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营机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有的虽已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没有按照各自职责规范运作,形同虚设。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适,部分国有企业债务沉重,步履维艰。部分民营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经营方式,“肥水不流外人田”,子承父业,企业发展缺乏活力;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不高,企业发展不快。
经营主体发展动力不足。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化组织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它们的发展状态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效果。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各类经营主体明显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是资本经营方式落后。我省农业企业中自赣南果业上市以后,就再也没有一家农业企业上市,而湖南省目前已有十余家农业企业上市。部分企业存在等、靠、要观念,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资本经营,加快企业发展;二是企业发展环境不够宽松。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增收压力,对企业不是“放水养鱼”,而是“竭泽而渔”,企业不堪重负,甚至想远走高飞。有的部分恃权敛财,向企业乱伸手,吃拿卡要,企业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