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要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二要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和农村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三要丰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评估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四要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战略,提供产业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五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产品。总之,要根据需求不断开发和丰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4、着力加强气象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与协作
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才能发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有的甚至是闭塞,已经成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一要充分依托省政府的新一轮电话、广播电视、宽带网“村村通”工程,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一代农村气象警报系统。二要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声讯电话(12121)、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要积极配合我省1000个“信息化新农村示范行政村”和100个“信息化新农村示范乡镇”的“千村百镇”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以及全省30个农业信息超市的建设,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四要建立乡村一级的气象信息代办员队伍,负责转发农经信息和气象服务信息,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负责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等,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聘任的乡村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员结合一起。
5、努力办好“新农村建设网”。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的把“江西新农村建设网”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平台、服务平台和交流平台的要求,迅速完成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网”的改版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网”上实现远程文化教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销售、订单农业等功能,发挥“新农村建设网”在“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和组建新经济组织”中的作用。
6、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人工增雨、人工消雹是防灾抗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广大农村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气象部门必须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这项工作。一要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平方公里面积配备一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要结合《江西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及《香港供水水源区—东江上游人工增雨基地》两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抓好赣南果业(脐橙)抗旱与水库蓄水型作业基地、森林防火作业基地、烟叶种植区人工消雹作业基地和东江上游人工增雨基地建设。三要按照“五个一”(一辆运载车、一台火箭发射架、一部GPS、一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四要建立完善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五要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投入机制。六要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火灾扑救、城市降温等人工增雨作业。
三、把握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