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紧扣科学发展时代命题
从党的十六大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条件下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变成国家战略。从2003年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以来,连续强调了四次。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一个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具有统管全局的指导思想,它恰恰符合最近所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2002年前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现在看来,要从根本上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这也是一些欧洲有小农场的发达国家以及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建设新农村不是无源之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1997年之前,农村财政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到只有10%左右,在这种比较低的财政比例情况下,完全由财政来承担农村的公共品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到2004年,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加总,已经占到GDP的近20%,加上预算外财政,整个财政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一般来说,这一水平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财政主导来提供农村公共品开支的条件。
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好,关键在于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为它增墨添彩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阻碍。关键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抓好地县两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各级各部门贯彻执政党新的执政理念的认识;改变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惯性。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全国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