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被认可,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是一个长久性的社会工程。正像黄炎培所指出的那样,执政党的“周期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惰性发作,由少数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就难以纠正。这就需要牢固确立每个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确立各级干部的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做不到的不说少说,求真务实,取信于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求民本之“真”,务为民之“实”。心系群众,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人民的利益融合在一起,只有真正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归根结底一句话,只有真正实践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无愧于共产党的光荣称号,才能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自己一份贡献。
保持先进性必须实现四大创新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认真剖析影响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真实原因。不难发现,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切实的对策,只有坚韧地进行创新,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具体剖析影响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面对全球化和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新环境,必须通过理念创新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主要特征,以科技信息化、贸易国际化和国际资本自由化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写世界历史,加之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新环境,人种、科技、资金、媒体和意识形态五大要素互动的世界图景,无疑对于当代中国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直到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全球化和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新环境,这里存在一个理念创新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不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已经成为主导我国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已经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对于执政环境的再认识,特别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离不开创新的理念和健康平等的心态。
其次,面对国内社会阶层多样化的新局面,必须通过思想作风创新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国家的出现是为了抑制经济生活中产生的阶级对立,国家永远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以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总是强调国家政权及执政党的阶级属性,而往往忽视政权和执政党的社会属性,即对于社会非主体的、非统治的阶级的权利或利益的代表性问题。然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从理论上澄清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代表工人阶级基本群众的利益的同时也要代表社会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代表,也是全社会的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这一理论意义非同小可。承认并主动代表全社会利益,意味着执政党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必然促使执政党对其社会功能重新认识。这不仅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新内涵,而且必然带来执政党执政方式和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既然执政党成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这就必然要求重新确定党政关系、执政党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执政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执政党与社会各阶层和各主要利益群体的关系等等,并作出新的调整。执政方式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必须认真进行思想作风创新。而思想作风创新的核心观念则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而“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群众利益为本”,真正实现从“官本位”意识到“民本位”意识的转变,清醒意识到确保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是依法治国的本质,综合协调,全面持续,才能建成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