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切实解决致富能力不强问题
教育培训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重视党员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最具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要坚持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认识,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农村党员思想观念滞后,创新精神不足,虽有富民之心,却无富民之策,起不到带头致富作用的问题,拓宽培训渠道,改善培训条件,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党校的建设,以党校为阵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自编农村教材,进行集中性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在农村致富中起带头作用。要建立比较固定的实用技术培训基地,重点围绕本地农村主导产业,依托种植、养殖大户,建立养殖或加工生产培训示范基地。实践证明,这种示范基地把知识讲授、现场观摩、亲身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党员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增强他们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等手段,建立农村生产技术信息网络和农产品产销网络,使农村党员更快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以最快捷的方式接受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选择发展产销对路的项目。要以举办各类活动为契机,进行专题性培训,通过组织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党员到先进地区进行短期培训或学习参观、组织科技专家下乡现场讲授、举办经济特产发展研讨会、品尝会、评选会等活动,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市场、品牌、产业化等专题性培训教育,学习外地的先进生产或技术,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发展农村经济、带头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重视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针对农村党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实际,以农广校、农函大、党校等为依托,对农村党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正规化学历教育,也可以统一组织、选拔优秀农村年轻党员到各类高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为农村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党员干部。
四、强化监督约束,着力解决个别党员形象不佳问题
加强对党员的管理、监督、约束,是预防、修正错误、保持党的肌肤健康的重要措施。由于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管党”意识不强,工作抓得不经常,制度坚持不到位,致使一些农村党员在思想、生产、生活上都落后于普通老百姓,有的基层组织培养发展措施不力,忽视了从村里的优秀农民中发展党员,使得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较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抓现有党员的教育管理,把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与经常性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结合起来,使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轨道,真正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落到实处,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适度把握处置面,既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又不搞运动,不上纲上线;要扩大评议的民主程度,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把握政策界限,严格按党章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要把表彰与处置相结合,落实受处置党员的跟踪帮教措施。通过评议和处置,纯洁党员队伍,使先进党员有荣誉感,中间的有紧迫感,后进的有危机感,从而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忧患意识,美化党的形象。同时,要坚持抓党的新生后备力量的培养,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从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择一批年纪轻、文化水平高、善做群众工作,会经营,靠勤劳致富且愿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积极实践并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对象,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抓紧培养,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切实改善农村党员结构,不断提升农村党员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