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眼于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几年来,市委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为目标,以“放活、创新、规范、升级”为原则,以“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致富群众”为出发点,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基层组织建设在巩固中得到了提高、在创新中取得了发展。一是实施素质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双带”能力。突出抓好“小康领路人型、产业带头人型、科技明白人型、市场经纪人型、群众贴心人型”“五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对乡村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每年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面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市近50%乡村干部达到了“五型”标准。着力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几年来培训社区干部3,700多人次。同时配齐配强了基层领导班子,仅去年全市调整乡村班子101个,成员215名,充实党组织书记107人;选派442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公开选拔社区干部939人,其中支部书记166人。二是创建特色工作模式,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总结了具有绥化特色的农村党建“四个工作模式”。即:乡镇干部为主体+农户,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村组干部为主体+农户,创办党群共建股份公司;各类能人为主体+农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党员为主体+农户,创办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三年来,围绕推进“四个模式”,全市共协调专项扶持资金和党费贴息资金3,000多万元。目前,全市已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1,047个,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3,300多个,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4.6万个,共引带农户55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6.7%。街道社区实行了“四改一创建”工作模式,建立了领导联系社区、部门包扶社区、驻区单位共建社区、职能部门服务社区制度,着力解决了社区“三无”问题。整合城市街道党(工)委18个、社区166个,创建社区服务中心46个、服务站(点)930个,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1,860支。三是创新党组织设置体系,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打破以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坚持新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设置到哪里,突出抓好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外出务工经商群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等“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目前,农村新经济组织和劳务输出组织中建立党支部769个,成立党小组1,142个;在非公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建立党组织347个。四是深入开展“学、创、树”活动,不断拓展党员发挥作用实践舞台。扎实开展了以学先进理论、创一流业绩、树党员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创、树”主题实践活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分别明确了目标要求,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动。比如,农村党员围绕实现“五型目标”,开展了“双带双培”活动;机关党员围绕当好“七个模范”,开展了“勤政服务于民让人民满意、廉政取信于民让人民放心”活动;社区党员围绕争当“五个骨干”,开展了“党员服务队、义务服务员”活动,等等。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党员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涌现了一批“佘树德式”的优秀党员标兵。
五、着眼于树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形象,大力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要求,不断深化和拓展以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树组工干部形象”活动,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出色、服务最到位的表率部门。一是用制度规范组工干部行为。制定出台了《全市组工干部十条禁令》及《违反<十条禁令>处理办法》。“十条禁令”就是:禁止为跑官要官者牵线搭桥;禁止在干部任用上跑风漏气;禁止在干部考察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禁止在案件查处上徇私办案;禁止在实绩考核中弄虚作假;禁止在发展党员、干部调配、档案管理和出国审查等组工业务中违规操作;禁止收受各种形式的馈赠和以任何名义到基层报销各种费用;禁止参与公款支付或工作对象提供的各种宴请及娱乐活动;禁止在中午和下基层执行公务期间饮酒;禁止搞特权损害组织部门形象,为组工干部设置了“高压线”。二是树立了一批组工干部先进典型。制定了《全市组工干部“十讲”形象规范》,并评选表彰了付士文等10名全市“十讲”组工干部,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市组织系统形成了争先进、创一流的良好态势。三是强化了组工干部素质教育。通过政治理论专题研讨班、业务知识辅导班、全员轮训班、外埠培训班、观看警示教育片、外出实地参观考察、岗位练兵、业务比武、开展技能大赛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养,进一步提高了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开放组织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