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学院
评论《放牛班的春天》没有夺人的漂亮演员,没有花哨的特技拼凑,几个稚气未脱的 “问题”孩子,一位已经秃头的老师,再加上干净简单的音乐,涓涓的流淌故事,引 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棱角锉的温和……克雷芒马修是一位热爱音乐的乡间教师, 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学校任教——被称为“池塘之底”的问题学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乱 暴躁。这里的校长老师愁云惨淡,脸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线条,谩骂和体罚是师生之间 唯一的交流。可爱的新学监无何奈何的看着学生恶作剧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 发现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难得的共鸣,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复了清澈干净,师 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导演在影片中开出了一剂救赎心灵的药方,这不是金钱,而是音乐艺术,呼吁音 乐才是拯救心灵,重塑心灵,引领我们回家的归途。反复回放着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 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动的感恩,马修离职时窗口飘飞的载满孩子幼稚字体和深沉思 念的纸飞机,一张张象被时间氧化变黄的旧照片。他们是应该相互感谢的,孩子们帮 助马修迎来了“自己的创作春天”,料想更是让他收获了看到他们改变的成就感;孩 子们该感谢这样一位伯乐,挖掘出美丽的歌声,还有比歌声更美的崭新的自己。音乐 的确功不可没,简单的跌宕成就了剧烈的变化。若是马修换做画家、球手,或者其他 什么职位呢,孩子们应该也会很美,爱,才是至根本的语言。或者之前出现或者合作 中生成
,渐渐就成了依靠信赖,颜色似乎都清新起来。 观看电影后,飞逝的欢笑和无法抑制的泪水都已成为过去,却永远不能被忘怀。 如果是一段音乐、一首歌或是一组合唱连接起来这遥远的回声,那么它们打下的烙印 就会更加深刻。可能是由于这个缘故,我对《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越来越欣赏。
昌吉学院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 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 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克蒙特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 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 少年们,艺术的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号称 “池塘底部”的寄宿学校,他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的师生之间的 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 呢?这样的寄宿学校也就是我们中国的工读学校,同样装满了大群的问题孩子,但在 电影里我看到了那个温情的克蒙特,在身边看到的是这几张在工读学校中不曾遇到过 克蒙特的脸。 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 这是生活告诉我们的,这样的工读学校寄宿学校到处都有,这样的问题孩子到处 都是,但是这样的学校里可能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天生厌恶的老师,而很少有克蒙特 出现。所以我们会感动,我们会被《放牛班的春天》感动,因为他给了一个现实中不 容易得到的感动,让我们在现实中失落的心灵在观赏影片时得以抚慰。 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 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 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克蒙特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 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 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昌吉学院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历来让人感动,不论是《心灵捕手》、《死亡诗社》、 《生命因你而动听》皆是如此,既使如搞笑的《摇滚校园》也能让人为之动 情。但法国电影就是如此与美国电影不同,他的煽情总是在平淡中积蓄,在 最未处让一切升华,在落幕后尚能令人气息不平。而《放牛班的春天》也的 确能做到这一点。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
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 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 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昌吉学院
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