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宇宙与地球(专题1~4)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 我们把宇宙中的各种星体统称为天体。在各种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和星云。
2.主要天体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同恒星相比,星云质量更大、体积更大,密度小的特点
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成球体,并能清除其公转轨道周围物体的天体。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摩擦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著名的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3.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宇宙)
河外星系
4.八大行星 ①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质量小、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②巨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由氢、氦、氖等 元素组成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表面温度较低
5.八大行星运动特性: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6.太阳大气层 由里至外:光球——黑子【肉眼可见】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薄到厚,温度由低到高,亮度由高到低】
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周期为11年
8.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扰乱地球上空的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9.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 ③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周期适中,昼夜交替节奏适度 ④地球处于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
专题2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1.主要月相 月相名称 出现的大致 出现时间 时间(农历) 6点~18点 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 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月球居中【日食】 海洋潮汐 大潮 小潮 大潮 小潮 新月(朔) 初一、初二 上弦月 初七、初八 12点~24点 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 18点~6点 三者大致在同一直线,地球居中【月食】 满月(望) 十五、十六 下弦月 甘二甘三 24点~12点 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 【判断方式:上上上西西,上弦月,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黄昏时位于正空),18时到24时位于西面,亮面向西】
2.月球表面环境的特征
质量小 引力小 没有大气 温差大,无声,漆黑的白天天空,月面地形起伏不平(众多陨石坑),环形山密布(可能由陨星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
3.月球运动:自西向东;恒星月:27.32日;朔望月,29.53日
专题3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1.空间资源:辽阔,获取外空间信息、做科学实验 2.太阳能资源:丰富、稳定
3.矿产资源:月球上约有60多种矿藏,并富含地球上稀缺的核燃料氦-3 4.环境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微重力、超低温等特殊条件【太空育种】
专题4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
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西 东 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每隔一度相差4分钟】
③自转特征: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转
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
⑤线速度:南北两极点线速度为零,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⑥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角速度为零,各地都为15°/小时 ⑦地转偏向力: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河流也受影响,只讨论河流的下游入海口处】
2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3o26′N 0o 23o26′S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项目时间夏至6月22日春分、秋分3月21日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昼长最长纬度纬度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纬度分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赤道全球相等南回归线南极圈内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H=90°-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P34/读图分析填表)项目太阳直射纬度时间夏至6月22日春分、秋分3月21日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分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由北回归线向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南北两侧递减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二分日达最大值。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黄赤交角=南北纬回归线度数【23°26?】;南北极圈为【90°-23°26’】黄赤交角减小,回归线的纬度数就减小,极圈的纬度数增大,因此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减小,而温带的范围增大;反之亦然 (4)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慢
3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第二篇 岩石与地貌(专题5~7)
专题五 板块运动 1.板块运动 ①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③板块的消亡边界与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陆陆: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阿尔卑斯山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安第斯山脉【智利地震】 海陆: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深海沟、岛弧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落基山脉
生长边界:裂谷(东非大裂谷)和洋脊、海洋(红海、大西洋)
2.地震与火山 ①地震成因: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
②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③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
1、震级:地震所释放能量的大小;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增加约30倍 2、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一样】 3、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火灾,水灾,瘟疫,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