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年少轻狂)乌台诗案,流放黄州, 名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评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磨难面前,苏轼是洒脱的、旷达的、无所谓的。“乌台诗案”,他九死一生,“穷交旧绝”,这样的新怨旧恨,在《卜算子》词中他只说“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用陈述的语调,平缓而深沉的语气表达“有恨无人省”的人生的孤寂和悲哀。他没有窦娥般地呼天抢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也没有《黍离》行人样地感慨忿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他的心潮已平静了,一种火山爆发后的平静,一种从死亡线上逃回来的平静,没有哭泣,没有抗争,只剩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和随遇而安。
然而,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结果却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一个人毕生理想的毁灭,才大如海而无用武之地,“事业荒唐”徒见人老,这毕竟是人生的莫大悲哀。苏轼旷达的背后是藏着厚重的无奈和忧愁的。他一生之所以写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便是最好的明证。这是“不平则鸣”的幽恨,是人世间悲极后的哭泣。这正是苏轼的本色,苏轼的伟大! 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司马迁 平生简介:
司马迁,西汉人氏,家学渊源,博闻强识,承其父未竟之业,而作《史记》,栉风沐雨,其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汉武帝时,李广之后陵降匈奴,朝廷重臣皆以叛之,独迁挺身而出,据理而争之,犯颜极谏。然上以其强辩,罪之,终以宫刑处之。可谓飞来(之)横祸,不白之冤(枉)。然迁之意决绝,忍辱含垢,数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其笔锋雄健,可谓大笔如椽,终成鸿篇巨制,洋洋五十万余言,曰《史记》。藏之名山,以示后人知之。 评价:
司马迁所著《史记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 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名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伯夷叔齐
有人不喜欢伯夷、叔齐,说他俩太固执、太死板、太迂腐,理由是他俩不继承王位,不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上吃野菜,结果饿死了。
有人喜欢伯夷、叔齐,说这两个人有骨气、有气节、有立场,理由是他们禅让王位,冒死而谏,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坚持了原则,保持了气节
后来学者认为伯夷、叔齐只是在周武王断然拒绝自己的意见后,才采取了与周朝不合作的态度,才跑到首阳山上饿死的,这正是他们执拗性格和独立意识酿出的结果,并非俩人决意要维护腐朽的商王朝。这种看法,颇有新意。 贾谊
怀才不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作品:《过秦论》《论积贮疏》 苏武
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史铁生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