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词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合于人道。
和谐[h? xi?]
【英译】amiable and relaxed;friendly mood;harmonious
【基本释义】和睦协调。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引证解释】
1、《诗?周南?关关雎鸠》: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汉 郑玄 2、《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唐 李商隐
3、《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明高明 4、《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宋 司马光 5、《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6、《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清 赵翼
7、《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
8、《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元 郑廷玉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z? yóu]
【英译】free; Freedom; Liberty; Latitude
【基本释义】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哲学上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的基本概念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们更看重感性意义上的自由,而感性的自由更容易和外部世界发生冲突。
而理性意义上的自由和对这种自由的尊重,是人类个体、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走向文明和发展的必然的先决条件。
所谓自由,不应该想要寻求谁的施舍,即使被束缚,只要心不被压制,对于自己而
言随时都可称之为自由。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是不同的。 【引证解释】
1、《玉台新咏·古诗》: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2、《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晋 袁宏
3、《北史·尒朱世隆传》:既总朝政,生杀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羣小,随情与夺。 4、《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唐 刘商
5、《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清 蒲松龄
6、《万国公报》从第136册起连载斯宾塞尔《自由篇》,---1900年
7、《自由原理》严复翻译出版了约翰·穆勒(John S. Mill)的on Liberty,同年,马君武将此书翻译定名《自由原理》出版,把西方的自由思想比较完整地介绍到了中国。英译为freedom;liberty;free;unrestrained;at liberty ---1903年
平等 [p?ng děng] 【英译】Equality
【基本释义】平等意思是指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在程度、价值、质量、性质、能力或状况上与他人或他物相同的或相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指在享受待遇或特权方面与他人等同的所有的人生来是平等的。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 【引证解释】
1、《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2、《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本师留度门,平等寃亲同。---唐 顾况 3、《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4、《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以佛法论,广大慈悲,万物平等。---清 纪昀 5、《聊斋志异·商三官》:优人 孙淳 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 王成 ,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清 蒲松龄
6、《纪事》诗:“红黄白黑种,一律平等视。---清 黄遵宪
7、《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清 李渔
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郭孝成》:“若以本代表所闻,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确无疑义。
9、梵文意译。亦译作“舍”。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
10、《大日经卷》:一揭举身、语、意之三密平等。往生论注卷上载,平等是诸法
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
11、《一乘法》:表示与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称为平等大慧;普遍于一切而无差别之爱,称为平等大悲;对一切平等,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别见解之心,称为平等心。空、假、中三观中之从空入假观,又称为平等观;观身、语、意三密之平等无差别,称为三平等观;不论怨、亲之别,一概一视同仁,称为怨亲平等。
12、《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13、《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举出众生平等、法平等、清净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进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净平等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