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材料,概括各学派的主要思想。
(3)我们应怎样评价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20.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材料二: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
(1)“仁”在孔子学说中有何地位?(1分)
(2)在孔子看来,“礼”是指什么?(1分)
(3)孔子把“仁”与“礼”都具备的行为称之为什么?(1分)
(4)孟子对“仁”的理解较孔子有何差异?(2分)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2分)
(5)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2分)
21.材料一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材料二 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敌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 2008年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经69位院士联合倡议,百位专家论证,中华文明标志城最终选址在山东济宁九龙山??九龙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和邹城市之间,两城相距仅20公里。它的东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黄帝出生地,是感召和凝聚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
(1)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荀子认为怎样才能使人“善”?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荀子和孟子观点的异同?
(3)据材料三概括济宁九龙山被选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依据是什么?
22.帝国制度的创设
从先秦三代的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天下定一局面的产生,最为标志性的意义就是中央集权官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秦始皇为了有效地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1)简述中央集权体制核心内容
(2)下面四幅图画反映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采取的什么措施?反应了什么?(3分)除此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体制?(3分)
(3)请概述中央集权体制的意义。
2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问题:(12分)
(1)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过程,请按示例完成表格。(2分) 商朝 周朝 秦朝 (2)上表反映出当时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3)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各朝统治者对地方管理也各有创新。请分别列举西汉在地方管理中的创新之处。(6分)
(4)请对我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作出简要评价。
24.来自课本的历史片段。(12分) 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实现的。??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胡族君主”是如何“身体力行”,“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的?(8分) (2)“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有何特点?(2分)其意义如何?(2分)
25.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闹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多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能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三 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四 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4分)
(2)材料二说明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1分)后来有何演变?(1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有何“划时代的意义”?(2分)
(4) 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三 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