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越来越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确保孩子不为学习之外的事情花费时间,一些家长干脆当起了“陪读族”。
二: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受累,一些家长就选择了陪读。 〖措施〗
一方面,需要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优化均衡教育资源的配置,让就近入学成为大家的共同选择;另一方面,更需要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独自成长,让孩子独立面对学业与生活。同时家长也应当力求上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引领孩子努力向上。
7.中国式作业 〖定义〗
据媒体报道,河南洛阳市民甄女士近几日正在被孩子作业的事情困扰。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每天女儿放学回家,她就变身“第二任老师”,陪孩子做作业,辅导孩子复习、预习。因为孩子每天带回的家庭作业都有老师留言,要求帮助孩子完成。家长变身“第二任老师”,“中国式作业”引发网友热议。 〖原因〗
重复性、机械性甚至是惩罚性的作业;一到考试,乌压压的考试资料、课业繁重。 〖措施〗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官员、校长、老师都应该一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让孩子们尽可能地快乐成长,不要以考试分数来看待孩子的优劣。
作业缺乏原创性也就失去了生机。只有不拘泥于书本读写、注重实践、走出户外、能够调动多种感观的作业,才更易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家长们的欢心。
8.中国式插队 〖定义〗
继“中国式过马路”后,“中国式插队”也成为网上议论的话题。生活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灵活多变、见缝插针的“中国式插队”早已司空见惯,无人制止、顺水推舟的“中国式帮忙插队”更是屡见不鲜。 〖原因〗
部分人自利致社会秩序失守。 〖措施〗
出行人有一点计划、早一点出门、多一点尊重秩序和体谅别人的心,就不该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而公然破坏已有的良好秩序。
9.中国式饭局 〖定义〗
在中国,办事吃饭是常事,但这样的饭局往往是不好应付的,诸多的潜规则等待你去体味。为了不出丑,还是提早学习下为好。 〖原因〗
接待应酬频繁,“三公消费”泛滥。
客观上,由于转型期的社会贫富差距增大,而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当中的比重过小,很容易滋生好逸恶劳的情绪;主观上,由于社会道德水平偏低,拜金主义严重泛滥,导致金钱成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唯一标准。 〖措施〗
今后,我们要解决公款吃喝问题,向下必须尊重民意,向上必定要改革治理体制。从根子上改革治理体制,才能真正管制官场大吃大喝,遏制“三公”消费,遏止各种腐败和亚腐败,否则这一切很可能又会变成镜花水月。
10.中国式送礼 〖定义〗
现实生活中,送礼真的是太普遍了,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办事就要送礼,送礼未必办成事,不送礼肯定办不成事。当然,送礼也是一种精神煎熬。但就实用主义讲,送礼一时煎熬,不送礼一辈子煎熬;送礼一时没面子,不送礼一辈子没面子。送礼之风吹拂,并没有想象中的狂风暴雨,更多时候表现一种和风细雨的状态。也正是这样一种和风细雨,让人害怕,让人无力,让人臣服。 〖原因〗
“中国式送礼”源于制度建设的无力;礼尚往来背负了人情、面子和利益。 〖措施〗
送礼应该回归最初传情达意的本义;应该把人情往来和利益交换区隔开来,破除传统文化中利益往来也披着虚假的情感外衣的旧俗,礼文化才能升华。送礼
更加坦诚和实际,本着守望相助的君子之风,将纯粹的利益交换划出“礼”的范畴,情比利重,也许送礼人和收礼人都会少了焦虑、后悔和忧心。
二、中国式xx成为“中国问题”代名词? 1.中国式无序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纵观这些中国式,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聚众践踏规则,从而导致混乱无序。中国式的无序现象其实是国人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 2.“中国式”陋习:不知不觉中“随大流”
微博上最近流行一个段子,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并美其名曰:“中国式过马路。”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将随地吐痰称为“中国式吐痰”??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3.中国式陋习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
种种“中国式”陋习和我们的规则意识、从众心理、环境影响、习惯养成都有关系。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中国式陋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违章。
三、解读“中国式XX” 1.网络时代的另类表达
给社会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凸显出网络时代公民的一种另类表达风格,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规律经验”总结式的调侃,对现实中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予以揭露。从正面意义看,这样的诙谐表达有助于引起公众对社会现象的关注。网络时代,贴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传播策略,如此才能收到引爆网络的奇效。
2.反思个体的观念与行为
形形色色的“中国式”里,依稀可见每个人不约而同的“个人式”,正是因为有了亿万“个人式”的整齐划一,才成就了“中国式”的一炮走红。如今,“中国式”之于国人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依照这样的路径,来反思个体的观念与行为。 3.更应关注背后的民众情绪
贴标签当然是网民的自由,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标签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民众情绪。“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引起热议,乃在于其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民众的心态,情绪化的表达将焦点集中在国人漠视交通规则的劣根性上,并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 4.中国式标签凸显从众心理
“中国式”标签的流行,说明它太投合大家的心理了。心安理得地当标签使用了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旦“中国式”好像就可以划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划出一大片人群了。
5.转型时期中国特殊社会生态的反映
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网友评论说这一长期存在的现象折射出的是某些中国人缺法治精神,中国社会法则失范,以及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与城市建设落后等深层次矛盾。
6.情绪宣泄、娱乐化消费
当人们把“中国式”上升到思维方法,以扩诸现实时,发现其实很多现象问题都可以用以代称。中国式加塞、中国式并线、中国式拥堵、中国式送礼??都可以概括出一些生动形象的字句。从语言学上分析,当一个概念能把诸多现象问题一网打尽时,这个概念往往就失去了专指性,缺乏独特的价值。对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则缺乏建设性。其结果,就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演绎为一种娱乐化的消费与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