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J)本节从世纪之交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紫外灾难?,引出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教师应让学生了解?量子假说?产生的历史背景,体会物理问题的研究往往是从模型的建立和假说入手。教学中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沪科K)实物粒子与波
1924年,年轻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 Broglie)在他的博十论文《关于量子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在实物和辐射(电磁波)之间应该存在某种对称性。他认为,既然辐射(例如光)显示出波粒二象性,而像电子这样具体的实物,其行为仅表现出粒于性,这是不对称的:,实物也应当具有波粒二象性。德布罗意把实物粒子所对应的波叫做物质波,后人又称之德布罗意波:德布罗意推导出的物质波的波长:
德布罗意的博士论使学术委员会不知所措,最后寄给了爱因斯坦,征求他的意见.爱因斯坦被这篇论文深深打动了,他评论说:“它” 是照在这个最难理解的物理学之迹上的一缕微弱的先线”,揭开了“自然界巨大面罩的一角”。
(注:(沪科J)这一段分析论证,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玻尔理论的基本思想。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到: 1.(沪科J) “氢原子处于某一稳定状态时,核外电子在相应的轨道上运动。”这里没有用到“定态”这个概念,但很贴切地表达了玻尔的定态假设这一思想。
2.(沪科J)由轨道半径的量子化到原子能量的量子化,这是一个逻辑的推理,进而提出“原子的能级”、“基态”、“激发态”等概念,环环相扣,思路十分清晰。
3.(沪科J)给出的光子频率公式表示原子在两个能级之间跃迁而发光,光子的频率就是光子能量hv中的v,这是玻尔理论的另一个假定。用这个公式成功地计算出了氢原子光谱中谱线的位置。必须指出:不是所有的跃迁都能发生。
4.(沪科J)玻尔理论的缺陷:用到如牛顿定律、轨道等经典物理概念;除氢原子光谱外,在其他原子光谱上遇到了困难等(参见教材127页的“信息浏览”)。
(沪科J)关于“实物粒子与波”的教学,建议:
1.教学中应指出物质波的提出是对称性的思考和类比方法的应用。
2.在物质波的问题中所用的数学工具非常简单和浅显,但基本观念极为深刻。学生通过学习该内容应理解建立一个物理理论时,基本观念起了主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对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的概念给予揭开了“自然界巨大面罩的一角”的高度评价的原因。物质波的概念对以后量子物理的发展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波长公式是物质波假设的核心。
4.让学生知道实验粒子和光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
h
p
式中,?是波长,P是实物的动量.它等于实物的质量m与运动速度v的乘积,即P=mv。h是普朗克常量。
既然一般物体都具有波的形式,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普通物体的物质波波长有多大。
可见,垒球的波长远小于一个原子的直径,这是无法测量到的,难怪我们无法观察到常见物体的物质波。电子的波长虽然也很小,但用精密的手段已町测量。1927年,在实验室中已成功地拍摄到了电子穿过金箔的干涉照片,如图6-20所示。干涉与衍射都是波的显著特征。
物质波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又一次冲击,尽管它出乎常理,但独具一格,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2.(鲁科K)不连续的能量
(鲁科K)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从1894年起投入对黑体辐射的探索和研究,奋斗了6年。在用经典理论无论如何都解释不了实验结果的情况下,他不得已提出了崭新的量子假说,并据此得出了自己的黑体辐射公式,成功地解决了“紫外灾难”问题,为人们拨开了第二朵乌云。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认为,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E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的整数倍。 E=n? n=0,1,2,3,?
辐射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组成的,就像物质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一样。辐射中的一份能量就是一个量子。量子的能量大小取决于辐射的波长,量子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ν成正比。 公式中的A是普朗克常数,数值为6.626176×10J·s,这是普朗克引进的一个物理普适常数,它是微观现象量子特性的表征。
量子(quantu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分立的部分”或“数量”。所谓量子或量子化,本质是不连续性。在宏观领域中,这种量子化(或不连续性)相对宏观量或宏观尺度极微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宏观领域的能量,无论是动能还是势能,都是连续变化的。很难想像一辆行进中的车辆,其动能会突然从一个数值跳到另一个数值而没有中间的过渡。同样道理,在飞流而下的瀑布中,水的势能也是连续变化,而不是间断地一段一段变化的。
在微观世界里,量子化或不连续性是显著的。微观的物质系统的存在是量子化的,物体之间传递的相互作用量是量子化的,物体的状态及其变化也是量子化的。量子化假设与传统的连续性观念是不同的,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沪科K)连续光谱与线光谱
(沪科K)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这种通过分光镜得到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太阳光的光谱是从红到紫连续分布的,这叫做连续光谱。灼热的固体和液体发出的都是连续光谱,图6—17是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后被加热到 3000℃时发出的连续光谱。
图6—18是氢的光谱,这种光谱是不连续的,在黑暗的背景上只有几条发亮的光谱线,这样的光谱叫做线状光谱,又简称线光谱,气态物质经加热或高压放电后发出的就是线状光谱。线状光谱中每条光谱线都对应着一种频率,不同物质的线光谱不同,因此,通过测定线光谱可以鉴别物质。 分光镜中有一个三棱镜,可以把复色光进行分解是光谱分析中的重要仪器。 线光谱中草又有明线光谱和暗线光谱。
(注:(沪科J)对光子的能量要作半定量的分析。如红色光的光子的能量比紫色光的光子能量大约小一半。
(沪科J)注意与经典电磁理论之无法解释光电效应进行比较。
(沪科J)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说不是牛顿粒子说的简单翻版,它也没有摒弃光的波动说,而是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光的波动性比较突出,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光的微粒性比较突出。这种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是量子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