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
《史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研讨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面埋伏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将军战术传千古,
云埋伏,雾埋伏,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疑兵疑阵在何处?
战场埋伏!官场埋伏!
朝廷埋伏!宫廷埋伏!
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大家知道这首歌词说的是谁吗?你怎么知道的?
明确:韩信。“名将”、“十面埋伏”、“将军”、“功臣末路”、“朝廷埋伏”、“兵书”等信息,
一同指向韩信。
二、关于主人公: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
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大破赵军。潍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
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
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
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预习作业:
1、 字音:
商贾(gǔ) 常数(shuò) 从(cóng)其下乡
晨炊蓐(rù)食 诸母漂(piǎo) 自食(sì)
2、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尝”,曾经;
乃晨炊蓐食:“褥”,被褥;
出我袴下:“胯”,两腿之间;
蒲伏:“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四、独立完成:
1、重点实词:
常 数 从其下乡南昌亭长:曾经;多次;
不为具食:准备;
竟绝去:竟然;
竟漂数十日:从头到尾;
若虽长大:你;
于是信孰视之:仔细,周详。
2、古今异义:
始为布衣时:百姓(古);
粗布衣服(今);
又不能治生商贾:做生意,做买卖(古);
;
吾哀王孙而进食:年轻人(古);
王的子孙,指古族子弟(今);
若虽长大: 长得高大(古);
(今)。
3、词类活用:
亭长妻患之:形→意动,以 ……为患;
晨炊蓐食:名→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饭信:名→动,给……吃;
吾哀王孙而进食:动→意动,认为……可怜;
众辱之曰:名→状语,当众。
4、文言句式: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
不得推择为吏:(语意)被动句
信钓于城下:状语后置句
吾必有以重报母:固定句式
大丈夫不能自食:宾语前置句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定语后置句
5、翻译重点句子: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于是在早晨(就)做(了)早饭,在被窝里(床上)(就)吃(掉了
早饭)。
2)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韩信(很)高兴,对(那位)漂洗衣物的大娘说:“我(将来)一定有用来重重地报答您
(老人家)的时候。”
3)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奢望(你的)回报吗?
五、研习文本:
1、本文的前三小节写了关于韩信的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概括。
明确:第一节:怒绝亭长;第二节:漂母饭信;第三节:胯下受辱。
2、请简要分析三个小故事中韩信的主要性格特点。
明确:1)屈辱之中的自尊:因为不治生商贾,长期以来寄食他人,在受到别人故意冷淡
之后,愤然离去;
2:尽管处境困窘,但是从他对漂母的感激声中,体现出他对自己将来
的无比自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远大抱负;
3):面对少年的挑衅和侮辱,他不顾别人的嘲笑,选择忍受屈辱,
“俯出胯下”,表现了他的忍辱负重。
3、本文是如何表现韩信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明确:1)正面描写:a.语言—“吾必有以重报母”;
b.信喜”;
c.孰视”、“俯出”、 “蒲伏”;
2)侧面描写:“漂母怒曰”、“少年 众辱之曰 ”、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六、当堂训练:
(1)汉王道逢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
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2)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
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 约为兄弟 ,吾翁即若翁,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从这两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什么性格特点?又是怎么刻画他的?
明确:(1)表现了刘邦自私残忍。通过动作(推堕)、侧面(滕公)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2)表现了刘邦无赖寡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七、课堂小结:
描写人物的方法:
1)正面:语言、动作(细节)、神态、心理、肖像;
2)侧面:其他人物或环境。
当然,适当可以借助修辞,如(适度)夸张、比喻、对比、欲扬先抑、反复等手法。
八、课后作业:
完成《限时跟踪检测》相关作业
九、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