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习“完璧归赵” 部分;2、找出文中对比手法; 3、尝试复述本故事。
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拿去献给 楚国国君楚厉王。厉王叫玉匠鉴别。玉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 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 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卞和又捧着那块璞玉 献给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鉴定。玉匠和上一个说的一样,还认为是 一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 了。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承了王位。卞和于是抱着璞玉在楚山 脚下痛哭了3天3夜,眼泪哭干了,连血也哭出来了。文王听到这事, 便派人去问卞和,说:“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 得这样伤心呢?” 卞和回答说:“我并不是伤心自己的脚被砍掉 了,我所悲痛的是宝玉竟被说成石头,忠诚的好人被当成骗子,这 才是我最伤心的原因啊!”文王便叫玉匠认真加工琢磨这块璞玉, 果然发现这是一块稀世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
遗(wèi):送。 ③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求人可使报 秦者:定语 后置句, “求可使报 秦之人”, 者,定语后 置的标志。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 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 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见:被, 表被动。
赵惠文王的时候,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 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请求换取和氏璧。 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 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受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 来。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摆在赵国君臣面前的是怎样的难题? 一难: 强秦索璧 二难:失璧无城 三难:无人出使
何以:以何,凭什么。 ④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
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 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 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 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 之,故欲往。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 “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 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拦阻我说: ‘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 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 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
那里。
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表被动。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乃亡赵走燕: 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 乃,却,竟然。 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 亡赵走燕,亡 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于)赵走 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 (于)燕 宜:适宜。 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 士,有智谋,宜可使。”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 王想和您结交。现在您竟是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国害怕赵国, 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 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 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 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对原因的认识对比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 最后的结果对比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 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 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 能又全的蔺相如。
不(fǒu) :同“否”。 ⑤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 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 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 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曲 :理屈,理亏。
以 :相当于“而”, 连词表目的,来。 负:使动,使担负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说:“秦王用十五座城换 我的和氏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 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了我的璧,不 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可是赵国不答 应,理屈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可是秦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 秦国。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使秦国承担理屈 (的责任)。”
必:假如,如果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 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 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 璧西入秦。
请:副词,请允许我, 请让我。 完,使动用法,使… 完整,使…完好
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找不到合 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泰国的城划给了我们赵国, 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城不划给赵国,我请求你允许我将璧完整 无损地带回赵国。” 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 秦国。
对比 第一处对比 ,蔺相如出场后,问 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 王与廉颇诸大
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 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第二处对比,对于蔺相如的自荐 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 成了对比。
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 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 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 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 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 自愿承担出使重任。
奏:进献⑥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 传以(之)示美人: 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 示,给…看; 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 美人,秦王的姬妾。 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 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 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 欢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 就走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 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却:后退
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 帽子。形容极其愤怒。上,向上竖起。
逆:拂逆, 触怒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 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 悉:全部, 所有。 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 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 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 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 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 故逆强秦之欢,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