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8、“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阅读一部作品并且认为我们‘每读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了新的东西’时,我们通常所指的并不是发现了更多的同一种东西,而是指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意义,新的联想型式,即我们发现诗或小说是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组织。”“在象荷马或莎士比亚的这些一直受人赞赏的文学作品中必然
拥有某种‘多义性’,即它们的审美价值一定是如此的丰富和广泛,以致能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一种或更多种的能给予每一个后来的时代以高度满足的东西”。个人认为经典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必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P303、“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如何分期的问题也交给了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通常总是毫无疑问地被采用。”这个问题,在中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分期上也一直颇受争议。个人认为,传统的从政治变化分期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学总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比如唐诗的分段,初唐、盛唐和晚唐,风格迥异。“存在即合理”,它存在有理由,而它受到争议也必然有缘由。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被提出,一是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二是学术争鸣的需要。在《文学理论》中,作者提出“不应该把文学视为仅仅是人类政治、社会或甚至是理智发展史的消极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仅仅只能在理论上赢得市场,而真正实现却很困难。
带“ ”的部分是读书摘抄,其他的是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虽然理论是我们深层次阅读的必要条件,但是自己对理论的认真阅读一直没能深入下去。可能在理论阅读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在阅读中碰到经常听老师讲的词汇还好,如果只是听过一次或根本没有听过,就会非常忐忑。但能读下来一本理论的书,还是非常开心,仿佛比阅读文本更充实。
文学理论给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指南针,但实际学习中,就会发现,文学作品像白雪公主一样令人喜爱,而理论则会成为令人讨厌的王后,硬着头皮仔细欣赏,才会发现她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