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调试、监控软件开发、土建设施(包括接地)的基础建设、系统的培训以及服务,
实现各遥测站的工情自动采集、中心站的信息读取和实时监控功能。
1.2.2. 建设要求
建设覆盖灌区的各站点的实用、可靠、先进、高效、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水情流量、
雨量、蒸发量信息采集系统以及闸门的就地与远程控制,并为以后的扩容打下良好基
础。要求本系统投入运行后能在15min内完成辖区信息自动采集并传输至灌区控制中
心站,同时实现闸门的监控功能。
硬件设备应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质量可靠。
软件能够对流量自动计算,远程遥控闸门的开度与状态监控等。
信息化建设建议方案
1.3. 系统特点
廖坊灌区计量与水管理系统(一期工程)信息采集系统工程的建设,其内容涵盖
了水位流量、雨量、蒸发量、闸门运行状态等信息的各种参数的自动采集、传输、存
储以及数据的交换与分析,整个自动化系统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建设内容全面:本系统涵盖了水情采集系统的多种参数采集与存储、多种通信方
式、多种工作体制,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采用技术先进:系统采用水文遥测、软件工程、网络、现代通讯、人工智能等先
进技术,实现信息采集传输的自动化与运行管理信息的网络化。
选用设备优良:系统中主要设备采用国际和国内一流的、经过大量实际应用证明
稳定可靠的产品,从而保障系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设备能够长期不间断可靠运行。
数据采集设备可设定接入多种类型的传感器、通信设备,便于系统扩充升级。
系统构架科学:系统依据管理体系结构及业务流程的要求构建,为业务处理信息
化提供支持。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第一层为遥测站数据采集,水位、流量、闸位
及其它有关数据传送到中心站数据处理计算机中,中心站计算机可实时遥测站自报数
据,可进行图表显示,并可随时直接召测各遥测站数据。第二层为中心站数据采集,
中心站可通过GPRS/GSM信道实时接收遥测站发送的数据,并可向遥测站发送召测命
令,随时召测各站水位、流量、闸位开度等数据。
1.4. 系统设计依据和原则
1.4.1. 系统设计依据
根据标书要求,本方案采用的设备均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组织及机构
的标准,且这些标准均为最新版本。
z 廖坊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文件的要求
z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z SL330-2005 《水情信息编码标准》
z SL25-2000《水文情报预报规范》
z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
z DL/T5051-1996《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定》
z SL/T102-1995《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z SL/T180-1996《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 监测终端机》
信息化建设建议方案
z SL199-97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通信电路设计规定》
z GBJ138-90 《水位观测标准》
z GB11830-89 《水文测报装置 监测水位计》
z SL276-2002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z GB50168-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z GB50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z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z GB9385-88《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
z GB9385-88《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规范》
z SL21-99《降雨观测标准》
1.4.2. 系统设计原则
结合国内已建成的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本工程特点,就本系统设计
的可靠性、实用性、可扩展性为指导思想,拟定以下设计原则:
1. 系统设计应满足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标准和规程要求,并结合站网的实际
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
用规划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和科学依据。
2. 可靠性:系统设备的选择应以结构简单、性能先进、可靠性高、防雷省电、
低功耗、便于维护为要求,选择高品质定型产品,系统的关键设备要有足够
的备份。系统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在暴雨、洪水、高温、低温等恶劣条件下
能稳定可靠的工作。
3. 实用性:系统功能齐全、配置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充分考虑输水调度的要
求。在把握全局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心站、遥测站系统安全运行和日常
业务管理的需求,使水情采集系统能真正地发挥作用;
4. 可扩展性:系统的结构及设备不仅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考虑到未来网络及
系统的扩展。采用标准化和开放性的设计,为未来系统的扩展提供基础。
5. 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的集成应保证信息资料的安全及保密,对采集系统的
运行、控制系统操作提供安全和保密措施。
6. 系统组网应充分考虑现有公共通讯系统情况,充分利用公网基础设施。充分
考虑系统规模对通讯系统提出的要求,采取技术措施,保证系统的畅通率。
信息化建设建议方案
对于公共网络无法覆盖的站点(如果有的话),应考虑采用其它通信方式。
7. 保证在全天候气象条件下可靠工作,各站的MTBF >25000小时,整个系统畅
通率>98%,系统误码率小于10-5。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正快速步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生
产要素,信息产业成为新兴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将
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不论从全
国乃至世界国际信息化发展形势看,还是从水利发展的需要看,水利信息化势在必行,
已到了非重视不可、非发展不可、非加快建设不可的地步。
水利部领导对水利信息化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强调,包括通信和计算机在内的信
息化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随着社会发展,对水利相关信息采集精度
和信息传输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测验设施和设备面临着更新和换代,开始
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期水文发展的需要。
2.1.2. 系统功能分析
(一)数据采集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