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习题精选
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很多,如统一南北,创立科举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因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隋炀帝下江都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残暴而又奢侈的皇帝。
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炀帝准备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他下令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
这项工程规模十分浩大,每月征调二百多万个民夫,从江南运送奇材异石。为了从江西运一根大木柱,就需要两千人拉,运到洛阳需要几十万个工。很多民夫被活活地累死了。隋炀帝下令在洛阳的西郊修建一个大花园,叫做“西苑”。西苑周围有二百多里,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修建亭台楼阁,非常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拆流入海内。沿着水渠修建了十六个院,每院有一个妃子主管。院内建筑十分华丽。为了使隋炀帝高兴,想尽办法把西苑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宫院里的树叶凋落,要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隋炀帝所到宫院,池沼上的冰都得赶快凿掉,用彩绫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水面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皇帝观赏、打猎。夜里,隋炀帝经常带着几千宫女到西苑游玩,一边奏乐,一边喝酒赏月。
这年三月,西苑工程刚刚结束,隋炀南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活跃南北物资的交流,又征调一百多万民夫,开始挖掘大运河。首先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起洛阳的西苑,东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沟通洛水、黄河、淮河,然后,接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通向长江。这一段工程在当年的秋天完工。运河水面宽四十步,河的两岸是大道,道的两旁栽种着榆树和柳树,从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两千多里,树木成荫。在运河岸上,每两驿(驿站,中途休息的地方)设置一座斋宫,供皇帝休息使用。从洛阳到江都共设置斋官四十多座。
接着,大运河又向南北两头延伸。向北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入黄河,直到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引长江水到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一条长四五千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河的大运河,便全部挖成了。
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运河两岸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 但是,大运河是用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开成的。这项巨大的工程大约用了一亿五千万个工,当时全国只有八百九十万户,平均每户要出将近二十个工。开通济渠的一百多万民夫,死掉了三分之二。
运河挖成了,隋炀帝派去验收的人,把一丈二尺长的铁脚木鹅,从上游放下,如果木鹅停住,就说是水浅。在运河的一段中,木鹅停了一百多处。隋炀帝竟下令将负责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夫五万人全都捆住手脚,活埋在水浅处的岸上。 运河还没有修完,隋炀帝已经派人造好了许多大船。公元605年秋天,他带着大批随从,乘坐这些船到江都游玩。隋炀帝坐的船叫龙舟,长二百尺,分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六十间房,都装饰着金、玉,下层是宦官内侍住的地方。挽船的人叫殿脚,龙舟有殿脚一千零八十人。皇后坐的船有殿脚九百人。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纤夫共有八万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部队,在运河中船头接船尾,前后长二百多里。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隋炀帝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珍贵美味的食品多得吃不完,开船的时候,就挖坑埋掉。
在江都刚住了四个月,隋炀帝又要回洛阳。这一次从陆路回来。于是,又要置办车马仪仗,又要制作百官仪服。各州各县都得贡献羽毛。老百姓遍地设网捕捉禽兽,也凑不够数,只好高价去买。买一只野鸡尾就要花十匹绢的代价。
以后,隋炀帝又两次巡游江都。他每巡游一次,沿途的老百姓就遭一次殃。而许多官吏却因为拼命搜刮百姓,向皇帝献厚礼,升官晋爵,发了大财。 隋炀帝最后一次下江都,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全国不断燃烧起农民起义的烈火。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隋炀帝惊慌万分,以为起义军打进来了,急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