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⑷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⑸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⑹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新世纪教育网 www.xsjjyw.com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出来走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⑺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⑻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⑼我到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⑽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⑾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⑿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股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⒀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
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9.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
10.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
11.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
新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新世纪教育网 www.xsjjyw.com 精品资料 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12.针对文章最后一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
品 泉
①我自小便对泉水有一处神奇的感受,即使是一泓小小的泉水,我也能体会到它的生命力,而呆呆地看上半天。我第一次受到泉水的震撼,是刚到济南的时候,那里是一个可爱的水乡,济南的七十二泉,闻名全国,而以趵突泉为最。记得我去赏趵突泉时,见到由水中突出,不断喷涌的的数尺高的水柱,看得神往不已。济南真是一个泉水充沛的地方,每口水井的水都涌满到地面,人们可以拿茶杯在井口舀水,绝不需绳索等工具;甚至用一支筷子往地下一扎,拔起来便是一线清泉。而济南又是一个十分干燥的地方,一点也不潮湿。我在全世界走过许多城市,还真找不到一处那样可爱的泉水之乡。
②我也喜欢探索泉水,最难忘的一次是远征以色列的北部,到山林中去找寻全长一百六十里的约旦河水源,当我们寻到那一股泉水的源头时,那种喜悦真是难以言述的。 ③泉水要自然发生的才可以观赏,而今天人工泉到处都是,例如日内瓦湖中举世闻名的“一线天”,泉喷出湖面数十丈,由远处看去,高与山齐,但也仅可衬托湖山之美,泉水的本身并不足观。至于自然的泉水,哪怕是涓涓细流,也有一种天然的韵致。
④古人枕流漱石,才是品泉的高士。泉水之自然,是因为它未经过人工的卫生处理,未失天然之水的原味,因此无论煮茶、酿酒都有自然的芳香。故乡崂山的矿泉,便是泉水中的上品。今天各种加工的饮料充斥市面,但要想喝一口清冽的泉水,却是难得的享受了。 ⑤物质的泉水如是,心灵的泉水亦然:当你将心中的一切俗务沉淀,让心灵挣脱七情六欲的枷锁、名利现实的羁绊,让明透思维与情绪,自然地由心湖中升起,无论是澎湃的思潮还是涓涓的情致,发而为一首诗,一篇文,或一支歌,那是一种珍贵的泉水,可以耐人品尝,而滋养人的性灵。
13.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作者写了寻找约旦河水源头和观看日内瓦湖畔闻名的“一线天”的情景。这两则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