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教学案2【精选资料】新版新人教版

2018-09-18 15:28

1. 诗两首

一、 定标依据 1、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其中《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 3、中招考点

现代诗歌近些年在中招试题上并未怎么涉及。不过它和必考的古诗词在鉴赏上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学习中应着重把握诗歌语言、诗中艺术形象以及情感主旨。 4、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新诗的抒情方式及语言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本单元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个性化阅读获得情感体验。 二、 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主要内容或思路。 2、 通过感悟诗中的艺术形象,能总结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味诗中意象,能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预习检测

1

1.文学常识填空。

(1)余光中(1928—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②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答案:①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②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乡愁》咏叹了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三)新课讲解

学习 目标 教学活动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诗歌 方法:诵读标注 时间:8分钟。 评价要点 要点归纳 学习目 标1:要求:“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 通过听 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读课 文,能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说出文 自学检测一: 能说出主要章思路“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内容 和主要 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内容。 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 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 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 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 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1.找关键句 2.抓关键词 2

自学指导二: 内容:诗歌 方法:先自学,再同桌交流,找出规律,归纳方法要点。 时间:15分钟。 要求: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自学检测二: 学习目标2:通过品味诗中意象,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

能结合对诗中意象的理解体悟出诗人的情感。 1.看意象 2.抓修饰语 3.明主旨句 3

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四)当堂训练

1.第一节诗中的“这头”指------------------, 那头指----------------, 第二节诗中的“这头”指-----------------, 那头指---------------- 第四节诗中的“这头”指------------------,那头指---------------。 2 .这四节诗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3 .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意境在何处得以升华? (五)课堂总结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教学案2【精选资料】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 黄河颂 教学资料长春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