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选题: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功能;影响自我意识的因素 课外作业选题:对自我意识的三个心理成分进行分析 第七章 社会态度
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概念、构成,功能,理解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的成果,理解态度变化的几种理论的主要原理,了解态度的应用研究。 教学重点难点:态度变化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态度及其形成
主要内容:社会态度;态度构成;态度功能;态度形成 第二节 态度变化理论
主要内容:平衡理论;和谐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信息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应用研究——工作态度
主要内容:工作态度及其种类;工作态度与工作效率;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组织承诺。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因素;态度变化理论 课外作业选题: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分析生活中的态度变化 第八章 社会认知
教学要求:理解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的理论架构。理解自我知觉的概念及其两个基本成分的建构与作用。掌握印象形成的基本线索、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整合理论。掌握刻板印象的形成、作用及利弊。掌握归因的有关理论、归因偏差、归因个体差异。了解社会知觉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
教学重点:印象形成的线索,刻板印象的作用,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印象形成的加工整合理论、自尊的建构与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主要内容:社会知觉的含义;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尊及其测量;自我认同。 第二节 对人知觉
主要内容: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和组织结构;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规律;情感与认知。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主要内容:刻板印象的形成;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刻板印象辨析;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第四节 社会认同及群体认同
主要内容: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主要内容:何时归因;归因理论;归因偏差;归因的个体差异。
课堂讨论选题: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不同归因对个体的影响;归因偏差
课外作业选题:社会认知与社会态度的关系;如何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对同一件事运用不同归因进行分析
第九章 人际关系
教学要求:掌握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假说,掌握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关系发展和退化的原因、亲密关系(尤其是爱情)的分类及相关理论模式。掌握人际冲突的实质、过程和管理风格。掌握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的理论假说及应对模式。了解人格测量方法和人际合作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吸引的因素,密切关系的相关理论,冲突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主要内容:人际关系研究概况;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内容:人际吸引;关系的发展;密切关系与爱情。 第三节 人际关系中的典型行为 主要内容:人际冲突与合作;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主要内容: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国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 课堂讨论选题: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内在美与外在美哪个更重要;这个社会是不是更看重外貌;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课外作业选题:人际吸引因素的自我分析;理想中爱情的伴侣 第十章 人际沟通
教学要求:了解人际沟通的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教学重点:人际沟通的障碍和沟通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工具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 第十一章 群体心理
教学要求:掌握群体的概念、特征、分类,理解群体的心理效应,理解群体的内聚力原理与分析,掌握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现象,掌握从众、服从行为和集群行为的原理,理解其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从众、服从和集群行为。群体的形成与维持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主要内容:社会群体及群体特征;群体心理效应;群体分类;群体凝聚力。 第二节 几种群体现象
主要内容:社会促进;社会赋闲;从众;破窗效应;服从。 第三节 集群行为
主要内容:集群行为;集群行为的过程;集群行为的理论;去个性化。
课堂讨论选题:群体形成的形象因素;群体压力与从众;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吸引力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他人在场的几种形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课堂讨论选题:从众,服从,顺从的影响因素;社会影响的理论 课外作业选题:生活中从众的不同形式 第十三章 利他与侵犯
教学要求:了解利他和侵犯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利他行为 第二节 侵犯行为
课堂讨论选题: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课外作业选题:如何培养人类的利他行为 五、其他说明
六、执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