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的探索
一、引言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上课、
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到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意分层教学,而采用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教学方法,或只重视个别层次的学生,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多年从事分层教学的经历,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二、理论依据
“因材施教”古已有之。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
因其材。”“因材施教”它的终极目标和我们现在要说的分层教学是一致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 “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五个原则:第一、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第四、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第五、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 传统数学教学受大教学班、45分钟时间等限制只能照顾中等学生,采用一种教法、一种作业和一种评估测试的做法必然不能照顾各个层面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新
第1页 共6页
课标的要求既要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切实可行。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条件
自新课标苏科版教材使用以来,我就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尝试,任教班
级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发现学生的发展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突出,数学成绩最差的学生可能是个位数,最好的可能是140多分甚至满分150分。于是我了解了其他任课教师、原小学的数学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尽力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情况,再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知识背景。在此基础上参照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层次:(A)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成绩急待提升;(B)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成绩中等;(C)基础扎实, 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将三层学生交叉编入学习小组,以后的学习目标要求、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评价都依据这次的分组情况分层进行。当然,对学生的分层也不能长期一成不变, 要定期进行层次的调整,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迈进。
(二) 分层制定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行动指南
课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进行的主线,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A层学生要求学会课本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C层学生要求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数学素质。比如:探究“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我要求A层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法则和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B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C层学生能够做一些拓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学生通过努力一定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秀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三) 分层上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目标,注意内
第2页 共6页
容的难度和坡度,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如七年级数学例题,分解多项式16(a-b)2-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显然难度较大,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1)x2-9;(2)16х2-9y2;(3)16(a-b)2-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第(3)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尽可能的掌握。
课堂提问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乐趣。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 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A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暗示B层学生回答。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四) 分层布置作业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步骤
作业要分必做和选做两类,否则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助长抄袭现象,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应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状逐渐上升。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以下的作业: ① 熟记勾股定理,默写5遍
② 求下列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
16
X 34 X 16 X 5 12 20
③ 矩形的周长为34cm,长为12cm,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④ 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ACB=90°,AC=3cm,BC=4cm,则线段CD的长是多少?
第3页 共6页
C
A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