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比例过高,则人满为患,不但矫正效果有限而且还可能诱发刑事案件。由于少年机构矫正由一定弊端,社区矫正制度被提到前端。[27]
二,少年社区矫正。西方社区矫正制度深受深化修复理论\\形式补偿理论以及行刑经济化观念影响.修复式司法理论认为 ,社区矫正制度为犯罪提供了较大佳而可供其复归社会的机会.按照刑事补偿理论,只由在社区矫正下犯罪为社区提供无偿或低酬的社区公益劳动才具有社会补偿性质,而这也式监狱难以达到的。行刑经济化理论则认为社区矫正客观上减少入狱人数,有利于将犯罪早日改造成功、重返社会,既经济又合法。[28]
2003年7月10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首次对社区矫正进行了实验性规定。2004年5月9日,司法部印发《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暂行办法》,更加完善了关于社区矫正的内容。参考浙江省2004年4月20日《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又在2005年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发出《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的通知》,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逐渐兴起。[29]
澳大利亚学者认为,实施社区矫正制度的益处在于:将服刑人员与社会的隔离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的发挥社区对服刑人员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减少对犯罪人家庭和亲友的消极影响、使犯罪人继续从事自己的学业、利用社区资源、节省费用以及减少重新犯罪率等。
[30]
我国刑法学家孙国祥也将社区矫正制度的益处归纳为三点:有利于部分犯罪少年回归社会、
较大程度降低行刑成本、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改造犯罪的意识。[31]但是,在社区矫正制度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如何确保行政特权不会被滥用、兼顾未成年人的个案和尊严、关于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等等都有待研究。[32]正因矫正制度的益处颇多,为大势所趋,但是其中不足之处也甚多,我将会在我的毕业论文中对此制度进行详尽的阐述也研究。
4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刑事犯罪的一个特殊现象,社会也给予相当大的关注,但是预防抑制效果甚微。因此,学者们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的新的特点,抓住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我国犯罪学家康树华将二战以来各国少年司法的发展趋势概括为向福利型少年司法发展、向成人司法发展、对犯罪少年的出发从轻化向社会化发展、青少年立法从国家立法向国际立法发展。[33] 而学者们的研究趋势也将迎合着少年司法的发展趋势而发展。力图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得到抑制和改善,来保障和挽救我们世界未来的希望。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大量关于未成年犯罪的文献资料,已经对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各个层面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毕业论文中,笔者将更为具体地论述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特征,以及西方国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经验、抑制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行性,再重点论述笔者对预防和抑制我国未成年人问题的设想,并提出自己毕业论文的概念和方向,以期对未成年犯罪问题矫正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6
参考文献:
[1]武波,张帮年.试述未成年犯罪的概念、特征、成因及对策[J].2008,9月,11:3 [2]张英萍.2007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J].2007,12,17:1 [3]英国保释制度与中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M]. [4]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M].2008,5 :160
[5]蔡国芹.美国未成年犯罪司法制度的发展路径[J].广东法学,2007(5):88. [6]刘强.美国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制度概要[M]. 2005,4:25
[7]Samaha,Joel.(1999).Criminal Justice(5th edition).Belmont,CA: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P.491
[8]Gardner,Martin,(2003).Understanding Press.p.325
[9] 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M].2008,5 :51
[10]刘强.美国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制度概要[M]. 2005,4:25 [11] 刘守芬,孙晓芳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与对策研究 2007:123 [12]朱义全.我区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调查分析[J]2004:23
[13] 杜江涌.家庭危机中青少年权益的保护[J].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14] 吴丽平.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径李岚[J].2006,9,1:67
[15] 法杨栋,牟建. 社会转型对犯罪的影响及原因分析[J] . 法治社会,2008,06:46 [16] 周文峰.浅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多发的原因和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 (87) :115
[17] 段红杰.减少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的法律思考法律经纬[J],2008(6):80 [18廖纪源.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J].法律图书馆,2004,6 ,7:62
[19] 李曙光,张龙,绍明玄.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J].法制与社会,2008, 2 :23 [20] 郭永祥.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法律经纬,2008,02:58 [21] 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M].2006:114
[22] 李岚,吴丽平.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途径[M].2006,11:64
[23]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6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5,2 [25]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M].2008,5 :414
[26]吴宗宪.当代西方监狱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9-30
[27]杨士隆,林建阳.犯罪矫正:问题与对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368-370 [28]王志强.论“社区矫正”在我国的构建和完善[J].法制和社会,2007,10:97 [29]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M].2008,5 :425
[30]访澳考察团.澳大利亚社区矫正制度介绍[J].法律适用,2005,10:14 [31]吴晓丽.犯罪矫正犯罪矫正的未来走向[J].法制早报.2005,10,3
Juvenile
Law.Newark,NJ:LexieNexis
7
[32]杨士隆,林建阳.犯罪矫正:问题与对策[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355-356 [33]康树华.战后西方国家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D],07:0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