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古代以色列人对政府的认识
《圣经》中记载:公元前 1030 年,古以色列部落一直没有中央政府。以色列人要求先知撒母耳“创设给我们以仲裁的国王,象其他国家那样” 。撒母耳为打消以色列人的念头,描述了在独裁者统治下的生活: “国王会这样君临你等:他要夺走你等的儿子, 安排在他的身边, 做他战车的马僮, 跑在战车的前面??他要夺走等的女儿,给他洒香水、备餐、烤面包。他要抢占你等的土地、葡萄园(即使是你等最好的园地) ,赏赐给他的仆人??他要强征你等 1/10 的畜群,你等将沦为他的奴仆。你等在那里要为自己有了国王而悔恨。 ”
以色列人没有被这令人泄气的告诫吓住, “人们不听撒母耳的劝告, 说: ‘不,我们需要国王,这样我们才能和其他国家一样。国王给我们以仲裁,走在我们前面,带领我们战斗’。
简要分析: 《圣经》的这一段记载表明,对政府的矛盾态度古已有之。但政府又是必要的,它能为国民提供一些难以通过自身来提供的服务(如军队),然而政府的存在与运行需要国民付出代价,即交纳捐税。因此政府的一切支出最终来自私人部门。随着国家及政府的产生,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分配形式,这就是财政分配。早期的财政收入既是国家的收入,也是国王的收入,这使国家、政府、国王(或皇帝)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概念,从而也都是财政为之服务的对象。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简要分析:从十六大报告中可以明确,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应充分肯定在国民收入初分配中注重效率,在再分配中则应注重公平,这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准则。财政作为国家分配社会产品与国民收入的重要杠杆,并不直接干预初分配,但有必要通过财政再分配来体现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差距的必要调节,这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措施来实现。
土楼对暖楼的替代
某外贸公司破产后,家属楼的供暖设备转让给私人经营。年复一年,不缴纳供暖费的居民递增,供暖者多次上门索要不果,今年终于愤然停止对外贸家属楼的供暖,由此,妹妹一家居住多年的大楼在今年的初冬蜕变为“土楼”(当地人称没有集中供热设施的居民楼为“土楼”)。
“土楼”对“暖楼”的替代,这一出乎意料的变故使整个外贸家属大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居民的福利大大降低,居民在寒气逼人的初冬做着两种选择:其一是搬家,即卖掉“土楼”购买“暖楼”。这是企业破产后,在自谋职业的竞争中取得一定成功人士的选择。然而“暖楼”蜕变为“土楼”后其楼房的价值下跌了三分之一。居民若想保持原有的居住条件不变,免不了要贴进几万元,且要承受购房、装修及搬家的劳民伤财之苦。其二是多数生活窘迫的居民,花上数千元安装家庭分散供暖设施。因这类居民本是收入弱势群体,自然与空调、电暖等供热设施无缘,而又不可能在没有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度过那滴水成冰的寒冬。因此,大多数
居民和妹妹一样,花上二千余元,在自己的家中各自安上了烧煤取暖的土暖气。不难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倒退。且不说集中供热较分散供热具有规模经济,而且供热的社会化曾怎样地方便了居民,使居民感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的气息。
十余年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了的供热,供水、供电,它们犹如太阳东起西落一样的自然,突然来了一个大逆转,居民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在本不宽裕的居住空间,安置烧煤的炉灶及放置煤炭和引火柴的地方,且要承受烟火的风险,夜半三更还需起身填煤,否则就是一夜的清冷。如此忙乱,并未省钱,以目前燃煤烧柴的价格,五个月的取暖期,其费用超过了集体供热每户所需缴纳的一千元。由于燃煤与引火柴在城市的需求已近绝迹,买煤买引火柴的搜寻成本大大提升。妹妹来电话说“干活不怕,麻烦不怕,怕的是没处买引火柴”。
综上可见,“土楼”对“暖楼”的替代,使搬家的居民和坚守的居民均承受着巨大的损失及不便。而那位购买供暖设施的经营者,由于相当多的居民不交供暖费,几年惨淡经营无利可图,而今停止供热,因其购买的设备为专用性关系资产,其数万元的投入均化为沉没成本,付之东流了。
不用说,“土楼”对“暖楼”的替代,是一种制度的帕累托改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畸形的逆向选择呢?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动情况
各类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财政支年份 出总额 行政管其他支(亿元) 经济建社会文国防支设支出 教支¨ 出 理 支出 出 1950 68.1 25.5 11.1 41.1 19.3 2.9 1960 654.1 70.4 13.2 8.9 4.8 1.O 1970 649.4 60.5 8.0 22.4 4.9 4.2 1980 1212.7 55.3 16.4 16.0 6,2 3,7 1985 1844.8 48.5 22.1 10.4 9.3 7.5 1990 3452.2 44.8 21.4 8.4 12.O 7.9 1995 6823.72 41.85 25.73 9.3 14.6 8.47 2000 15886.5 36.18 27.6 7.6 17.42 11.19 2007 18902 58 34.24 27.58 7.6 18.58 11.97
简要分析:上表的数据概括了我国建国后的财政支出在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这既反映出财政支出总额的大幅度增长,也表现出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
1.经济建设费用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比重通常在5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降,这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及政府逐渐从一些生产领域退出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的经济建设开支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拨款、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等等。其中基本建设费用支出又在经济建设支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1951年、1956年、1960年、1970年,基本建设拨款占到经济建设开支的76—78%。)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仅次于经济建设支出的第二大支出项目。这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社会文教费用支出是国家用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抚恤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
3.国防费用稳中有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防支出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随财政支出总量的增长,其绝对额仍然有较大增加,并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的开支在改革以后呈增长趋势,甚至超过了同期国防费用开支,成为中国财政支出的第三大支出。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行政机构过度膨胀的原因。
因此,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考查,反映出我国财政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经济建
设为主的财政。其为社会职能实现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比起为经济建设提供支出仍然比较小。但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方式必须改变,政府应从原来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直接参与者变为经济的间接调控者,完成从直接行政管理到间接调控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进一步下降,体现公共财政职能需要的其他支出项目将会上升。
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数据分析
表1 两类国家的财政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所占比重(%) 类 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购买性支出 42.2 61.5 其中:经常性支出, 34.9 50.1 资本性支出 10.3 11.4 转移性支出 41.0 22.5 其中:公债利息 5.6 5.5 补助金 35.4 17.0 其他 13.8 16.0 合计 100.0 100.0 表2 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支出及其比重 年转移支出总量(亿元) 转移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份 1930.1 2.7 78 166.6 13.2 19839.7 33.0 80 1205.2 31.2 191686.6 21.0 85 2231.3 23.3 192981.0 25.9 90 3570.0 32.1 1995 1996 1997 1998
简要分析: